台灣新生報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台灣新生報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右上腹疼痛,伴有嘔吐,可能是急性膽囊炎作祟。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常務監事陳曉鈞表示,膽囊炎發作較急。腹痛是主要症狀。表現出右上腹疼痛,常伴有嘔吐,疼痛可能放射到右側背部或肩部。伴有膽結石的患者疼痛也會更為劇烈。中醫認為,此症與肝膽氣鬱,橫逆犯胃,氣機阻滯有關
中醫師陳曉鈞表示,急性膽囊炎可能由細菌感染所致,或高濃渡濃縮的膽汁,逆流入膽囊的胰液,產生的化學刺激引起。慢性膽囊炎多有反覆急性發作史,由於發炎使膽囊壁黏膜損壞,影響正常濃縮膽汁的功能,當膽囊壁嚴重破壞並為疤痕代替時,舒張和收縮功能也隨著喪失,食物消化和吸收都受影響。
中醫認為,此症多由於憂慮惱怒,肝膽氣鬱,侵犯到胃,氣機阻滯所致。或由飲食不節,過食肥甘,損傷脾胃,脾胃運化失常而生濕蘊熱。當濕熱久蘊不散、便可能凝結成石。
陳醫師表示,由於細菌的感染,病人可能出現高熱寒顫,右上腹有明顯壓痛,併有肌肉緊張,按壓右上腹時病人不敢深呼吸,有時可壓到或看到腫大的膽囊。也常有消化不良的表現,如吃東西後上腹飽脹,噯氣等。吃了油膩食物有時可能引起疼痛。若同時有膽結石存在,則常有絞痛劇烈出現。臨床上須配合檢查或進行膽囊攝影確診。
中醫治療、調理膽囊炎,從疏肝解鬱,利膽止痛著手。陳曉鈞表示,治療上以疏肝利膽為基礎。氣血不足,損傷脾胃,氣血生化無源,導致氣血虧虛,則應調補氣血;陰虛或陰血虧耗,則宜以滋陰潛陽用藥調理為主。
陳曉鈞醫師表示,膽囊炎中醫辨證治療用藥部分,「氣滯型」者常見脅脘隱痛,腹脹痛或竄痛,牽引到肩背,伴噁心嘔吐,口苦咽乾,吃東西少但腹脹,發熱不重,苔薄白,脈弦緊等。治療宜疏肝理氣,清熱止痛。藥方可用茵陳、龍膽草、柴胡、黃芩、木香、元胡、白芍、生大黃、鬱金、香附、雞內金。
「濕熱型」者可見包括右上腹持續脹痛,時有陣發,頭暈目眩,身倦無力,心煩嘔噁,口渴不欲飲,多有目黃、身黃,黃如橘子色,尿黃濁,便秘,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等。治療宜清利濕熱,疏肝理氣。藥方可用銀花、連翹、板藍根、生大黃、黃芩、半夏、木香、丹皮、赤芍。
「實火型」者表現為右上腹持續性脹痛,痛劇而拒按,上腹痞悶,高熱氣粗,口苦心煩,或有嘔噁,便秘尿赤,舌質紅,苔黃燥,脈弦數。治療宜清肝瀉火,利濕通下。可用生大黃、龍膽草、敗醬草、梔子、茵陳進行加減調理。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