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
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只要抽血檢驗體內的人類細胞激素介白質的血清濃度,可供醫師預測病情變化,濃度低者,將來較可能發生肝硬化和肝癌。
台灣是好發B型肝炎的國家,雖然自民國七十四年起已針對新生兒全面打B肝疫苗,希望藉此去除「國病」,但全台仍有三百萬人為慢性B肝帶原者。
研究也顯示,〺歲以上、尚未產生e抗體的慢性B肝帶原者,日後易演變為肝炎、肝硬化和肝癌。
台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吳嘉峰說,臨床上有多種B肝抗病毒藥可用,但治療一年後,只有二到三成患者能減少病毒量,讓肝功能指數恢復正常,且帶原者未產生e抗體,表示病毒依舊活躍。
台大醫院和台北榮民總醫院合作研究,追蹤兩百八十八名e抗原陽性的慢性B肝帶原者達十七年。結果發現,介白質十及十二的血清濃度,可作為預測患者自發性產生e抗體時間早晚,介白質血清濃度低者,未來較可能出現肝硬化或肝癌。
💪更多健康推薦
‧50歲主婦「捨棄電鍋和熱水壺」一器具包辦煮飯燒水:清潔超輕鬆
‧為什麼廁所總有味道?臭味不散5來源 這樣清潔有效排除異味
‧醫實測「三餐吃魚」血脂出現驚人變化!嫌麻煩可買一物便宜又方便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