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許金川(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執行長)】
「有B型肝炎,都沒有定期追蹤嗎?」
「有啊!」「追蹤了十多年,但兩年前醫師走了,以後就沒再追蹤了!」
「醫師走了!」我嘆了一口氣,長年幫患者看病的醫師,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何況本是「同根生」,心情難免會震盪一下。
「喔~是得了什麼病走的?」我好奇的關心一下,這幾年來常有看肝癌的醫師,自己得了肝癌而不自知。
「不是因病而離開,是離職到別的醫院去了!」
原來是我想太多,太敏感了。
其實也是,在對病人及家屬問診時,有很多話不能說的,例如「走了」、「回去了」,這些用語用在病人上,有時還真令人誤會很大呢!
就醫療而言,病人是客戶,醫師是服務員,兩者關係密切互信、互重,不僅醫師看起病來快樂有成就感,病人也才更有保障。因此,長期固定一個醫師,互動良好,病人把醫師當作救命恩人般的相信他,多獲取一些正常的醫療常識,多聽醫囑。醫師也把病人當做好朋友看,以用心、關心、愛心來診治,這才是醫療的本質。
很多慢性病需要定期追蹤,例如B型肝炎或C型肝炎,每半年要定期做一次腹部超音波及胎兒蛋白檢查,才不會等肝腫瘤坐大了而不自知,因為寶貝肝臟沒有神經,而可怕的肝癌也不長眼睛,會發生在誰的身上,很難預測。就跟這次颱風造成的災害一樣,是很難預期的,唯一保身之道,就是找一位肝膽專科醫師,像車子一樣定期保養、定期檢查才是正道。
【2009/08/16 聯合晚報】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