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有台灣國病之稱,B肝防治尤其重要,清除B型肝炎病毒重要角色是T細胞,但國內學者與英、法跨國團隊研究發現,慢性B肝患者體內的「自然殺手細胞」竟會毒殺T細胞,使患者無法對抗B型肝炎病毒而不斷發炎,造成肝硬化及肝癌。
三軍總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黃瑋琛表示,若B肝帶原者對病毒缺乏有效免疫反應,無法清除病毒,將承受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風險。人體免疫系統分為兩種,感應到外來病毒就會立刻撲殺,但辨識力不佳的先天性免疫,如自然殺手細胞(NK cell),需教育與訓練才能精準消滅病毒,如T細胞、B細胞,兩種免疫反應缺一不可。
黃瑋琛指出,這次耗時四年的研究發現,慢性B肝患者體內的NK細胞及T細胞出現矛盾及衝突,原應提供保護力,廓清被感染及癌變細胞的淋巴球NK細胞,因肝炎中所引起失衡的氧化高壓,誤將表現壓力因子的T細胞視為即將病變的細胞,直接毒殺這些可有效清除B型肝炎病毒的T細胞。
黃瑋琛表示,慢性B肝患者體內的T細胞不足,就會導致持續性肝臟感染及發炎。唯使B型肝炎病毒下降、降低發炎所產生的氧化壓力,才能逆轉體內免疫系統失常,抑制NK細胞繼續殺害T細胞。他說,目前共有八種藥物可降低B肝患者病毒量,呼籲患者定期服藥讓免疫功能回復正常,讓病情獲得控制。
黃瑋琛認為,這次研究為B肝治療提供新角度,未來不僅可從控制B肝病毒量著手,增加療程有效性;聰明的B肝病毒有時會藏身於細胞核休眠,或許可以逃過T細胞監測,但NK細胞可精確掌握病毒現況,或可將NK細胞作為監測病況標靶。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line_800x100_udnhealth.png)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line_300x135_udnhealth.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