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歲的郭先生從10歲開始為腸道異常苦惱,不時想上廁所,卻只拉出一點點,後來演變成每天腹瀉10多次,甚至嚴重肛門廔管造成爛瘡,必須墊上紗布才能出門。
身高150公分的郭先生,體重只有30多公斤,又矮又瘦成為同學霸凌對象,直到長大才被診斷出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克隆氏症」。
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理事長翁昭旼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為腸道免疫系統過度反應與錯誤識別所引起,依發炎形態、侵犯腸壁程度,分為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症,症狀與大腸激躁症類似,都會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狀。
據統計,從1998年至2013年,短短15年間,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人數暴增26倍,推估國內約2.2萬人罹患此症。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副院長吳登強表示,預估10至20年後,全國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將達數十萬人,盛行率直追歐美等國;依據先進國家經驗,發炎性腸道疾病盛行與環境衛生改善的關聯最明顯,環境衛生愈進步、盛行率愈高。
吳登強說,發炎性腸道疾病有五大警訊,若貧血、發燒、血便、腹痛、腹瀉等症狀持續三個月以上,務必積極就醫。症狀包括想拉卻拉不出來,或是便意來得又急又快,想忍卻止不住腹瀉、一天狂跑十幾次廁所,有時來不及坐上馬桶,大便失禁,拉出黏稠狀、不成形的水便、血便,患者一整天都必須穿紙尿褲。
若未妥善治療,小腸持續發炎、潰爛延伸到哪,糞水就從潰爛處排出。例如爛至子宮、陰道,則糞水可能從女性私密處排出體外,潰爛部位若觸及皮膚,則會在皮膚表面形成廔管,水便、血便就從廔管滲出來,散出異味,且容易引發感染。
在治療方面,吳登強說,健保署去年核准第四代腸道專一生物製劑,有效緩解腸道發炎現象,並能維持良好的免疫反應,大幅降低感染風險,安全性高,副作用低,呼籲有類似症狀的患者,積極就醫接受治療。
編輯推薦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