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歲謝小姐曾於幼稚園時跌倒,留下左側腹股溝疝氣的後遺症,但一直未就醫。隨年齡增長,「該邊」(即鼠蹊部)愈腫愈大,痛到坐立難安,曾被路人揮到患部,痛到當場定格。二年前,謝小姐尋求嘉義長庚紀念醫院小兒外科部主任王世憲協助,半小時內完成單孔腹腔鏡手術,術後疤痕僅有一毫米,一個月內生活就恢復如常。
王世憲表示,疝氣俗稱墜腸,是指體內臟器或組織通過某薄弱處或破洞造成位移,最常發生在小腸位移、腹股溝(鼠蹊部)疝氣,男女生發生比例約為8比1,兒童及老年是罹病的兩個高峰期。
腹股溝疝氣每年約有三萬人確診,女性約占3%,比率雖低,但女性患者常因難以啟齒,拖延多年不處理。王世憲曾遇過忍到60、70歲後才就醫的太太,也曾有88歲奶奶因大腸癌開刀,才順便處理十幾年的「陳年老疝」。
王世憲指出,腹股溝疝氣可細分間接型(外側型)、直接型(內側型),前者是因腹股溝管的內環開口在出生後未完成退化,腹腔臟器由此孔洞掉入腹股溝管而形成疝氣,後者是因腹股溝管的後壁筋膜層,隨著年紀增長逐漸變薄,腹壁失去支撐力致使臟器膨出。
不過有時腹股溝疝氣在手術之前,難確認是間接型或直接型,有些患者屬於混合型,因此過去的手術是採取「一網打盡」的方式,大範圍手術雖提高成功率,但反而增加組織破壞的程度,王世憲說,單孔腹腔鏡進入體內的傷口小且精準度高,降低組織的破壞,也能確定類型,手術時間更可以縮短至十分鐘以內。
他提醒,曾有腹部手術而有腸沾黏疑慮者、60歲以上直接型疝氣的男性或全身麻醉具高風險群的患者,並不適合施行此手術。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