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新藥可減重 「一般人無效」
【聯合報╱記者吳佳珍/台北報導】
九成糖尿病患體重過重或肥胖,食藥署核准台灣第一個排糖藥物,可讓患者從尿液中排出多餘的葡萄糖,降血糖又能減重。不過,醫師提醒,只適用於糖尿病患,一般人別想利用排糖藥物減重。
糖尿病學會理事長許惠恒表示,以第二型糖尿病的盛行率百分之九點八推估,每十位國人就有一位是糖尿病患。體重增加一直是部分糖友的困擾,研究發現,新上市的排糖藥物可同時降血壓、血糖與減重,但只在糖友身上有效。
許惠恒說,第二型糖尿病的致病原因複雜,至少與八個生理機轉有關,穩定控制血糖是治療關鍵,傳統治療方式是透過胰島素分泌來控制血糖;口服排糖藥物的機轉是阻斷腎臟回收葡萄糖機制,讓多餘的糖分隨著尿液排出。
研究顯示,糖友每天從尿液約排除七十八克葡萄糖至體外,差不多相當於一碗白飯,約三百一十二大卡熱量,如此三個月後,約可減少三至四公斤。「一般人服此藥沒有減肥效果。」許惠恒說,該藥物只在糖尿病患者身上有效果,因為一般人血液中的糖分不會過高,藥物不會發揮效果。
亞東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江珠影表示,口服抗糖新藥需配合原有的糖尿病藥物服用,視病患糖化血色素變化,再調整用藥。江珠影說,排糖藥物主要作用在腎臟,所以腎功能不好的糖友,如腎功能指數過低,就不適合服用此類藥物,另外,服用此藥要多喝水,讓糖分順利排出,避免泌尿道感染。
目前排糖藥物尚未納入健保,自費價格一顆約新台幣六十元,一次療程為〺天,需耗費一千八百元;預計未來二、三年會有更多口服排糖藥物出現。
資料來源/許惠恆醫師、製表/吳佳珍
【2014/12/02 聯合報】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ELLE總編輯楊茵絜心臟衰竭過世!輕忽甲亢恐釀「甲狀腺風暴」,醫提醒:注意這些不典型症狀
拒當「腹」爸爸!營養師傳授4大絕招教你遠離代謝症候群
糖尿病什麼應該吃、什麼不應該?專家教你讓血糖穩定也能吃飽的關鍵
減肥新藥臨床試驗結果出爐 教授解析研究說了什麼
什麼是代謝症候群?哪些人容易發生?醫師詳解代謝症候群症狀、如何避免及緩解
亞裔比白人有更高患病率!研究:基因恐增第2型糖尿病風險
血糖破600手足舞不停 醫師:糖尿高血壓患者注意
怎麼減肥都瘦不下來?四肢瘦但肚子卻很大?醫:當心是隱性肥胖,做好5招擊退內臟脂肪
糖尿病有機會不吃藥?醫師詳解何謂減重手術、哪些人適合及其後遺症
只計算卡路里熱量就能讓你持續有效的減肥嗎?減重醫師點名計算熱量常見4誤差
糖尿病吃降血糖藥卻導致泌尿道感染?醫師告訴你該如何避免
罹病12年服3種藥控糖無效 她後悔早該打胰島素
糖尿病致傷口遲未癒合 周邊血管超音波查出原因
別再說「小時候胖不是胖」醫曝台灣已是肥胖國度
不只控血糖,吃低GI飲食有十大好處!低GI食物有哪些?
如何避免腎功能缺失?糖尿病患一定要留意的洗腎危機
胰島素療法靈光乍現前的黑夜:在百年前曾是不治絕症的糖尿病
鬼壓床?睡醒動不了 就醫找出病因
24歲男睡著動不了以為「鬼壓床」 醫查出原來是這個病
我需要做糖尿病篩檢嗎?醫曝重要危險因子及常用篩檢方式
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營養師:影響肥胖的因子有7種,教你從BMI檢測自己的健康狀況
減重5公斤就能逆轉糖尿病!醫教4招燃燒內臟脂肪
治糖尿病、肥胖藥物可能致膽囊或膽道疾病風險?最新研究這麼說
糖心蛋一族控糖 降低心肌梗塞風險
四肢瘦肚子大比全身胖更可怕! 醫揭「潛在隱憂」:多數都有這些習慣
近半成人肥胖 長者應維持BMI24最長壽
喝手搖飲胖到破百肝指數飆 胖弟上大學為脫單減20公斤
破解厝邊迷思/血糖愈低愈好?一旦昏迷更危險
血糖控制過頭 當心低血糖陷昏迷
高尿酸也易中風、心肌梗塞!地雷不只海鮮,醫教4招趁早改善
猜你喜歡
膽固醇多高才叫超標?醫師揭什麼情況下需要服用降膽固醇藥物
別讓錯誤姿勢害椎間盤出軌 醫揭7個易引發椎間軟骨突出的日常動作
國內驚見首例「猴痘」個案!會人傳人嗎?有哪些症狀?該如何預防?11個QA一次看懂
病毒傳染力很強!醫師詳解猴痘感染途徑、潛伏期及預防方式
白天常常想睡覺?醫提醒當心可能與三高、心血管疾病有關
耳朵癢別亂挖,小心越挖越癢!醫指常見原因,4招有助改善
失眠睡不著?專家:與其努力睡覺 不如告訴自己「不要睡著」
加強核心肌群預防下背痛 專家教怎麼練核心才正確
副總統賴清德椎間盤手術一天出院、免穿背架 名醫解析原因
腳麻該怎麼改善、預防?醫指2大原因,3種情況盡早檢查!
女性注意!研究:夜間醒來多次恐與血脂異常有關
獨/防猴痘不用第一代天花疫苗 竟有想不到的特殊用途
猴痘證實恐家戶傳染 美CDC列6措施有效阻絕病毒
確診住負壓病房 猴痘指引惹議
打過牛痘或水痘疫苗能防猴痘嗎? 醫師給答案
胸痛記住這口訣 出現這4狀況需注意是否為急性心肌梗塞
男頻尿、夜尿留意攝護腺肥大!攝護腺功能?造成攝護腺肥大原因與如何預防
巴金森治療/長輩悶悶不樂又憂鬱 恐是巴金森病惡化徵兆?專家提醒:觀察細節揪出長者失能危機
ELLE總編輯楊茵絜心臟衰竭過世!輕忽甲亢恐釀「甲狀腺風暴」,醫提醒:注意這些不典型症狀
骨鬆小心!髖關節骨折死亡風險高
骨質疏鬆症族群男女有別 醫師曝為何男性發作晚且骨折更易嚴重
猴痘來了!卡介苗、天花疫苗疤痕怎麼分辨?2張圖看懂自己有無保護力
骨質疏鬆若中斷治療 恐增加骨折風險
從鞋底磨損看腳部健康!醫指6種情況代表該換鞋了
糖友、腎友、免疫疾病患者 也要小心骨鬆危機及早檢測骨密度
早睡早起才是健康的?醫師曝一件事方為改善睡眠品質關鍵
50歲男裝心臟支架7年後胸悶竟又梗塞 再放1支架救命
二尖瓣脫垂常伴隨心悸、胸悶 健保大數據揭常見10大共病
男大生無故翹課還想尋短 檢查發現是躁鬱症
糖尿病什麼應該吃、什麼不應該?專家教你讓血糖穩定也能吃飽的關鍵
婦人突然不會穿褲、裝藥盒 查出是患急性梗塞型腦中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