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常覺得委屈,「我都吃不飽了,血糖還是下不來,藥也愈打愈多,為何這麼辛苦?」國內有200多萬糖友,飲食控制滿腹無奈,還得面對像雲霄飛車般的血糖值。要改善這種狀況,不是挨餓少吃而是需要連續血糖監測,了解一周血糖變化,才能知道怎麼自我控制。
控制糖尿病五大要素
彰基糖尿病健康e院院長杜思德說,控制糖尿病五大要素:飲食、藥物、運動、血糖監控、追蹤,過去調查發現打胰島素患者,糖化血色素能達標7%者不到45%,原因在於大部分病人沒有自我血糖監測,不了解血糖全貌。以往只重視飯前血糖,但連續血糖變化才是重點,可找出患者一天中血糖高低起伏的時間點,及血糖與食物的相關性。
杜思德舉例,有位大老闆不愛聽衛教,血糖又控制不好,早餐飯後血糖有時高到300mg/dl,為了找出控糖不佳原因,進行連續血糖監測,發現吃完十顆麻糬血糖就飆高,後來大老闆找出食物與血糖的關聯,很有成就感,一周內就學會自我控糖方法。
提升自我管理很重要
提升病人對糖尿病自我管理的動機很重要,杜思德解釋,病人常覺得已經吃很少了,血糖還是控制不好,但有些患者餓了就開始吃零食,一天吃十多次零食,認為零食不算正餐不會影響血糖,後來,經由連續血糖監測找出血糖變化全貌,告知如何正確吃飽,不餓後就不會亂吃,血糖才能回穩。
連續血糖監測有時也幫病人找到低血糖的原因。有患者糖化血色素超標達9%,又抱怨半夜常做噩夢,後來經過連續血糖監測發現,患者半夜血糖低至40mg/dl,讓他開始躁動噩夢連連,但身體反饋機制是,一旦血糖偏低,對抗胰島素的激素就上升,造成隔天早上高血糖,杜思德說,很多醫師一看到高血糖又加藥,增加劑量造成血糖更低,病人吃更多、體重增加,形成惡性循環。
台灣推廣控糖新觀念
今年美國糖尿病學會的治療指引中,增加Time-In-Range指標,這是指患者在治療期間達成血糖目標的百分比,杜思德說,這是連續血糖監控的重要指標,指病人血糖值在合理範圍內,時間愈長愈好,而台灣糖尿病界也積極推廣這個控糖指標的新觀念。
糖尿病用藥已進步很多,要讓治療愈來愈好,連續血糖監測是必需的,而除了第一型及第二型糖尿病人外,杜思德也建議應用在診斷及預防上,他指出,未來健檢或許可提供飯前血糖超過100mg/dl或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了解自己一周內血糖變化,用來強化修正生活形態的動機。
糖化血色素有何不同
至於糖友在乎的糖化血色素與連續血糖監測有何不同?糖化血色素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進入紅血球,與紅血球內血色素結合成糖化血色素,是代表過去二、三個月血糖水平的平均值,無法看出血糖值的起伏變化,因此要了解血糖值的全貌,還是得靠連續血糖監測。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