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生報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台灣新生報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專題報導】
署立雙和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謝安慈主任表示,糖尿病患者只要遵照醫囑注射胰島素,就能減少副作用風險。胰島素針劑副作用包括低血糖反應、皮下脂肪萎縮或增生、胰島素過敏,以及體重增加等。如果胰島素注射劑量過量,或用餐不定時、激烈運動就可能發生低血糖症。
謝主任建議,糖尿病患者除了用餐、吃東西要定時定量,在胃口不好,或進食量比較少的狀況下,也可以適時減少胰島素注射量,以免發生低血糖。低血糖症狀包括頭暈、心悸、盜汗等自律神經症狀,持續惡化,患者就會產生意識不清、幻覺等中樞神經症狀,嚴重甚至致命。
如果出現低血糖,台安醫院糖尿病衛教師郭怡君建議,此時應吃一湯匙約十五公克的砂糖,泡咖啡用一小包砂糖約八公克,就需要吃兩包,或喝半杯約一百二十西西的含糖飲料。
郭怡君解釋,砂糖溶解速度較快,十分鐘就能幫助增加血糖濃度,相較下,餅乾、麵包等食物升糖速度就沒有那麼快,因症狀緩解速度慢,患者很容易吃過量,等血糖升上來,血糖也容易超標。而像巧克力、餅乾、麵包,除了糖分還含有脂肪,若攝取過量,易造成肥胖。
有一位女性患者,只要有低血糖症狀,即吃一、兩塊鳳梨酥或蛋黃酥,一個月下來,體重就增加約兩公斤,郭怡君說,一塊鳳梨酥或蛋黃酥熱量約兩百到三百大卡,而一碗飯是兩百八十大卡。即使沒有糖尿病,熱量攝取過多也會發胖。建議有低血糖症狀,除了立即處理低血糖外,更要找出造成低血糖的原因,進而預防才是上策。
許多糖尿病患者認為少量多餐可幫助控制血糖,這種想法不太對。馬偕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林君璐醫師指出,糖尿病患者飲食最重要是要「定時定量」,少量多餐會讓身體持續分泌胰島素,反而讓胰臟貝他細胞無法休息,血糖控制顯得更為困難。
林君璐醫師舉例,曾有一位男性患者採用少量多餐,但血糖值老是在兩百、三百徘徊,居高不下,患者甚為苦惱,他太太因每天要煮好幾頓飯,也常為此愁眉不展,後來聽醫師建議,這位患者飲食改成定時定量,血糖馬上下降,趨於穩定,他太太也不用每天再為準備餐點煩惱。
謝主任另提醒,長時間使用非純化胰島素,或總是在同一部位注射胰島素,就可能產生皮下脂肪萎縮、增生,建議可以改用新型胰島素,或常變換注射位置,就能改善這類問題。
糖尿病患者有時會對動物胰島素、非純化胰島素過敏,局部過敏症狀為注射部位、周遭產生斑丘疹、搔癢症狀,全身過敏患者可能長蕁麻疹,極少數患者嚴重到出現過敏性休克。若改用人類胰島素或擬人類胰島素,就能降低過敏機率。
注射胰島素後,體脂肪量容易上升,患者可搭配使用口服雙胍類降糖藥,幫助改善胰島素功能,並讓肝糖分泌減少,再配合飲食控制、運動,體重較不會直線上升。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