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
51歲邱女士多年前工作時壓斷2根左手指,並發現有糖尿病,服藥後血糖控制不理想,她很擔心未來要打胰島素一輩子。
邱女士做斷指手術一周後,血糖仍偏高,雖沒有家族遺傳,這時她才知道罹患第二型糖尿病,服用不同組合糖尿病口服藥,血糖值還是無法穩定下降,偶爾還有頭暈、腸胃不適等低血糖副作用。
經醫師建議,邱女以原有藥物,合併DPP-4抑制劑服用後,糖化血色素與血糖控制較穩定,她也避免吃消夜,少吃白飯、肉類,多吃青菜和糙米飯為主,晚上十時就睡覺,調整生活習慣來控制糖尿病。
台中榮民總醫院內科主任許惠恒說,近來景氣低迷,有些糖尿病人經濟負擔重,再加上可能吃藥效果不佳,不再定期回診,讓人憂慮將來病況可能更嚴重。
去年糖尿病衛教學會研究顯示,台灣約有近7成第二型糖尿病患,無法達到美國糖尿病學會建議,標準糖化血化素小於7%,且近3成使用傳統口服降血糖藥病患,曾發生一次或多次低血糖症狀。
許惠恒提醒糖尿病患,飯前飯後的血糖值與糖化血色素,都應重視,並記得把握「血糖控制三步驟」,包括少糖飲食、規律運動與按時用藥,對控制血糖一定有幫助。
延伸閱讀
延緩併發症 別怕打胰島素
裝胰島素幫浦 更要定時測血糖
【2009/03/11 聯合報】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line_800x100_udnhealth.png)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line_300x135_udnhealth.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