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男大生從小深受異位性皮膚炎困擾,全身布滿紅疹,且因常搔癢抓破皮,得穿長袖衣褲才敢外出。由於傳統藥物對他的病灶改善不理想,醫師讓他改用生物製劑,針對特定誘發發炎的免疫分子進行調節,3個月後效果顯著、病灶幾乎消除,讓他出門不再害怕外人的異樣眼光。
收治個案的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魏正宗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免疫功能失調的過敏性疾病,身體肘窩、膝窩、脖子、前胸、手腕等部位易反覆長濕疹和斑塊,不少患者因忍不住搔癢感,把皮膚抓破而影響外觀。
值得注意的是,異位性皮膚炎從嬰兒時期就可能發生,「這是因為有遺傳傾向。」魏正宗說,父母一方有異位性皮膚炎,就有40%機會遺傳給孩子;若父母皆有,遺傳率更高達80%。另環境汙染及過多精緻食物也都容易誘發過敏。
此外,部分患者幼兒時期可能只是皮膚炎,但隨年紀增加,可能演變為過敏性鼻炎、氣喘、蕁麻疹、腸胃過敏、過敏性結膜炎等,合併之過敏症狀更複雜。
「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原則,就是先揪出過敏原、避免過敏原。」魏正宗說,雖然僅有50%患者能驗出確切過敏原,但被發現的過敏原能避免就應先避免。再來是做好皮膚保濕,例如使用保濕乳液或室內加濕器,以免皮膚出現乾癢。
魏正宗強調,上述「功夫」做足,再談正規治療才能有效。傳統治療方面,急性期是用類固醇藥膏,慢性期則是用抗組織胺或免疫調節劑。但外用類固醇藥膏會有皮膚變薄的副作用,免疫調節藥物則有導致肝、腎功能異常的副作用。
隨新藥發展,新型生物製劑的出現是一大躍進,能精準阻斷造成發炎的白介素4(IL4)、白介素13(IL13)和免疫球蛋白E(IgE),進一步抑制發炎,成為患者接受傳統治療但效果仍不理想時,另一項有效安全的治療選擇。
魏正宗說,目前已上市的一款生物製劑為二周注射一針,未來研發趨勢將改為口服劑型。而臨床證實,約七成患者使用生物製劑後,病灶改善進步達50%(EASI-50),約四成患者則能進步90%(EASI-90)。
「個案男大生即是進步90%的病人。」魏正宗說,個案過去接受過傳統藥物治療,還花大錢接受不同另類療法,但都沒見效,而現在病灶幾乎消失,連帶過敏性鼻炎也有相當的控制,效果顯著。
但生物製劑尚未納入健保給付,一針高達2萬7千元。魏正宗建議,皮膚病灶面積超過10%且傳統藥物效果不佳的嚴重型患者,可善用實支實付型的商業醫療保險,或把握機會申請國內醫院的相關藥物之臨床試驗,均有助減輕負擔。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