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在現代社會發生率逐年攀升,在先進國家甚至逼近20-30%的嬰幼兒都有異位性皮膚炎。許多辛苦的家長帶著孩子遍尋名醫,嘗試各種治療方法,甚至嚴格的控制飲食,都未能收到良好的療效。民以食為天的華人自古以來,總是對「吃」極為講究。很多時候,容易把許多疾病與食物聯結在一起。究竟異位性皮膚炎跟食物過敏之間有怎麼樣的關係?以下為您做深入淺出的介紹。
基本觀念(一) 過敏是一首進行曲
「異位性(Atopy)」是一種可遺傳的體質,有這種體質的人容易產生許多過敏相關的疾病與症狀。由於這些疾病時常按照年齡依序發生,所以醫學界提出了「過敏進行曲(Allergic March或Atopic March)」來形容。這當中包括了:
1.最早出現的「食物過敏」(Food allergy)
2.接踵而至的「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eczema)
3.稍晚出現的「氣喘」(Asthma)
4.最後出現的「過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值得注意的是,並不是每一個異位性體質的人,這四個疾病/症狀都一定會出現,而且,出現的順序也未必是嚴格按照1->2->3->4。因此,我們並不能說異位性皮膚炎的人就一定會有食物過敏。同樣的,我們也不能武斷地說,過了某個年紀就不再有食物過敏。
基本觀念(二) 食物過敏有嚴格的定義
一般人既有觀念裡的食物過敏包羅萬象,凡是食物引起的任何症狀都泛稱食物過敏。其實,食物過敏有嚴格的定義的。
1.食物過敏(Food Allergy)
真正的食物過敏是指身體的免疫系統被啟動,對這些食物的蛋白質產生了立即且顯著的反應,製造出大量針對此種食物的IgE抗體(免疫球蛋白),引發了一連串的急性全身性過敏反應,所引發的症狀包括了皮膚的蕁麻疹與血管性水腫、腸胃道的腹瀉嘔吐、呼吸道的黏膜水腫與哮喘甚至過敏性的休克,可能有攸關性命的危險。根據統計,最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包括:牛乳、蛋、魚、花生、甲殼類、大豆、堅果、小麥等。
2.食物不耐(Food Intolerance)
食物不耐通常是指某種食物刺激腸胃道,或當人體無法適當消化這些食物的時候所引起的反應,通常都以腸胃道的不適為主。症狀包括脹氣、腹瀉、嘔吐、腹痛等等。最常見的包括對乳糖不耐以及對麩質不耐這兩種。
3.食物敏感(Food Sensitivity)
食物敏感是定義上最模糊的。這包括任何食物引起的不良反應,且並非每次遇到同種食物都一定會產生同樣的症狀。在皮膚上,也能以濕疹或異位性皮膚炎的惡化來呈現。通常發生時間比起真正的食物過敏來的延遲許多,一般在攝取食物後的6-48小時才發生。
藉由區分這三種情形,我們可以知道,真正的「食物過敏」所引起的全身性症狀與「食物敏感」導致異位性皮膚炎惡化是截然不同的,兩者不能混為一談。
新知與迷思(一):抽血驗食物過敏原究竟有沒有意義?
目前醫學界診斷食物過敏的準則仍是「雙盲合併安慰劑對照組的食物激發測試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food challenges (DBPCFC)」,是一種非常嚴格且繁瑣的測試。它的準確性最高,不過耗時、昂貴且有引發過敏性休克的危險。因此,許多人退而求其次改以抽血偵測食物特殊免疫球蛋白E (serum food-specific IgE)或皮下過敏原測試(skin prick test)代替。雖然抽血已經行之有年,但根據最新針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及食物過敏的大規模醫學研究顯示,由於抽血驗特殊IgE偽陽性高(也就是說雖然驗出特殊IgE過高,實際上對這個食物並沒有過敏反應),因此仍無法取代DBPCFC。不過,若驗出來該項食物的特殊IgE正常,則倒是可以較放心推論該食物應該不會引發過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坊間流行的抽血驗食物特殊性免疫球蛋白G或G4(food-specific IgG or IgG4)則因科學證據不足,其結果更不足以採信。
新知與迷思(二):食物排除法(Elimination Diet)的功與過
統計顯示,在大約20-30%的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當中,確實可能找到特定的食物引發疾病的惡化。根據傳統的思維,既然懷疑某種食物讓異位性皮膚炎惡化,那麼我們就在飲食當中排除這項食物就好了。因此隨之而來就有了五花八門的各種食物排除法,包括最基本的依病人自身經驗排除懷疑食物、奶蛋排除法、12種食物法、6種食物法、甚至最極端的基本元素法等。
不過,2015年刊載在頂尖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大規模研究,針對嚴重異位性皮膚炎的嬰兒,分成允許吃花生與避免吃花生兩組,持續執行並追蹤至五歲,結果顯示到了五歲的時候,無論嬰兒原本是否對花生過敏,允許吃花生的嬰兒對花生過敏的機率遠低於避免吃花生的嬰兒。這大大翻轉了我們的觀念。
更進一步,2016年美國西北大學最新的回溯性研究,發現在執行食物排除法平均兩年之後,有近20%原本對食物沒有嚴重過敏反應(也就是前述IgE所激發)的異位性皮膚炎病人對食物產生了新的嚴重過敏反應,在這當中又有30%屬於嚴重的過敏性休克,可能會危及生命。這告訴我們刻意避免某項食物,會大幅提高未來對該食物產生嚴重過敏性反應的機率。
結語:正確的觀念與應對之道
1.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確實有較高的機率同時罹患食物過敏,或產生食物敏感現象。但並非每位患者都是如此。
2.抽血驗IgE測過敏原並非完全準確,僅能做為參考。不過若驗出來對某食物數值正常,則大致可推論對該食物不會過敏。驗IgG則沒有參考價值。
3.真正的「食物過敏」是非常嚴重的全身性症狀,與造成濕疹惡化的「食物敏感」不同。
4.若在嬰幼兒的階段過度避免某種食物,未來很可能永遠都不能碰到該種食物,否則有很高機率產生危及生命的嚴重過敏現象。目前建議若非確定會引發嚴重「食物過敏」的食物,建議所有食物都要均衡攝取,甚至包括疑似可能「食物敏感」的食物在內,都應該要在可容忍的範圍內少量的攝取,避免將來這些食物永遠都不能吃了。
5.目前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仍以積極的保養預防和精準的投藥為主。首要之務仍是和皮膚科醫師緊密合作,做好日常的保濕照護,避免搔抓,配合適當的藥物治療。假如積極治療後效果仍不理想,又高度懷疑與某些特定食物相關,才考慮做食物過敏原篩檢(最好的黃金準則仍是「雙盲合併安慰劑對照組的食物激發測試(DBPCFC)」)。
原文出處:俞佑醫師部落格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