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是人體第一道防線,對外界環境的變動最為敏感。乾冷冬天易進入冬季癢高峰,有人癢到「凍未條」,甚至影響睡眠。
皮膚科醫師發現,國人止癢招數一籮筐,沖熱水、擦醋、擦檸檬水、擦精油都有,結果愈擦愈嚴重。
台灣今年因高溫多雨,醫院門診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增加約2成,近日南部「秋老虎」依然發威,秋冬換季、溫度變化大,正是冬季癢高峰期,皮膚備受「考驗」。
義大醫院皮膚科主任劉懿珊說,癢是皮膚發炎狀態,與環境、體質有關。像天氣熱就是惡化因子,潮濕也會使居家塵螨增加,很多人抓癢抓到破皮,造成次發性感染,不少人發癢時急就章,在家亂止癢。
「止癢要循正統醫療方式,別胡來!」劉懿珊說,像有人碰到髒汙水後渾身癢,一直用熱水、肥皂清潔,反而造成皮脂流失、角質層破損,發炎更嚴重。
令人匪夷所思的還有用醋、鹽水、檸檬水、精油,雖暫時止癢,卻無法修護角質層,反而造成次發性感染。濕疹性異位性皮膚炎擦醋、酸,也可能誘發嚴重的毛囊炎或蜂窩性組織炎。擦的精油若濃度太高也會灼傷,形成皮膚色素沈澱,反而得花更多時間美白。
為何皮膚會愈抓愈癢?劉懿珊說,抓本身是種物理性傷害,一直抓癢會誘發更多發炎物質,其實發癢時可輕拍、冰敷或待在冷氣房,讓血管不易擴張,降低癢的感覺。
異位性體質的人可帶非類固醇外用藥在身邊;戶外工作或運動後隨時把汗擦乾,回家馬上沖澡、保濕,讓細菌別停留在皮膚太久,導致發炎。
擦錯藥 小心養肥細菌
多數民眾認為皮膚癢是小事,會自行買藥止癢,結果黴菌感染的皮膚癢擦了類固醇成分藥物,反而適得其反,把細菌愈養愈「肥」。 義大醫院皮膚科主任劉懿珊說,皮膚癢看似小事,也可能要人命,臨床上有幼兒全身癢、爆發「紅皮症」,皮膚不停脫屑,患處若超過全身90%,還會有生命危險。
她說,臨床上處理皮膚癢,會給口服抗組織胺或發炎制劑,若局部病灶明顯,除給保濕劑外還會給外用藥。局部傷口要擦抗生素,若傷口抓破引起次發性感染,就要吃抗生素。
有患者抓破皮又合併黴菌感染,自行去藥局買「四合一」之類的混合性用藥,擦到類固醇反而更嚴重。這類藥物擦拭後雖然退紅止癢,但病灶仍在,且細菌愈養愈肥!
「一般民眾皮膚癢習慣擦擦萬金油,但病情若反覆,還是得給醫生看」,劉說,平日少吃油炸,睡眠充足,都能避免發炎。
▍提供優質新聞,還需要你的鼓勵,按讚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