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內障多數是老化引起,但現代人幾乎3C不離身,也導致白內障等眼部疾病年輕化,曾有不到25歲的患者,因近視高達3000度而罹患白內障,醫師指出,視力變差、對比敏感度差、視覺矇矓、辨色力下降等都是可能產生的影響,嚴重可能失明,人工水晶體置換是常見的治療方式,由於傷口沒有縫線,術後6周要避免揉眼睛、過度用眼或讓水進入眼睛,也要避免過度運動,並戴太陽眼鏡保護眼睛。
白內障不是老年人專利 高度近視也要特別留意
三軍總醫院眼科主任呂大文說,當眼睛水晶體發生混濁現象,導致光線無法穿透水晶體,影像無法聚焦於視網膜,會讓患者視力下降,成因大致可分為老年性、外傷性、併發性、代謝性、藥物性和先天性等。
呂大文指出,60歲以上長者、家族史、長期服用類固醇、糖尿病患者、眼睛曾受創、眼睛發炎或長期虹膜發炎、患深度近視者等,都是白內障的高風險族群,患者的視力會變差、對比敏感度差、視覺矇矓、辨色力下降,嚴重更可能失明。
不過,白內障也不是老年人的專利,高度近視也要特別留意,過去就曾碰過19、20歲的年輕患者,因為近視度數高達3000度,如果情況繼續惡化下去,水晶體會不斷緻密化,後來就不得不開刀,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年輕型白內障患者以每年30%的速度增加,整體而言,一年的白內障手術人數約27萬,已超過人口的1%。
白內障何時該手術?
對於白內障的治療,呂大文表示,白內障造成視力模糊而影響工作或生活時,就是手術置換人工水晶體的適當時機,至於人工水晶體的選用,要評估本身需求,年齡、健康狀況、日常生活、工作性質等,醫師則評估患者度數、角膜、視網膜、黃斑部及視神經等是否能發揮水晶體的功效。
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今天在例行記者會上分享,自己前段時間看東西都不清楚,晚上開車看路牌時,「右邊眼睛OK,左邊眼睛怎麼看就是模模糊糊的,以為是老花眼,怎麼驗光度數都一直加」,而且看東西色調變得黃黃的,後來才發現是白內障導致水晶體混濁,所以現在兩眼都已置換人工水晶體。
王德原表示,考量開車、工作、看電腦、批公文等需求,所以自己選擇的是「單焦人工水晶體」,並保留275度的度數,所以看近的時候,會有另一副度數淺的眼鏡。
食藥署醫療器材及化妝品組科長葉旭輝說,依「醫療器材分類分級管理辦法」,人工水晶體為植入式醫療器材,用於取代人體水晶體,一般由玻璃或塑膠材質組成,風險等級屬於第三等級、高風險性,統計至今年11月11日,效期內許可證共176張。
葉旭輝指出,過去3年有92件人工水晶體相關不良案件通報,有35件為術後不良反應,如視力模糊、眩光、頭痛等,或近視問題仍未改善等,其餘57件則和產品本身相關問題,都做過矯正預防措施,如產品回收,或由醫師評估是否需要再次手術。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