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故事:70多歲李媽媽長期視力模糊、眼睛乾澀,半年前至眼科診所就醫,醫師檢查後說「白內障快熟了」,應盡快動術,但李媽媽除了擔心手術安全性,也考慮是否選擇自費水晶體,當場並未同意動手術。
而後李媽媽每次回診拿藥,診所醫師總是催促著她趕快排刀 ,並建議使用較好的人工水晶體,一顆只要多付3、4萬元。
日前李媽媽換至某醫學中心就醫,接受各項詳細檢查,這才知道,乾眼症是造成她視力差的主因,白內障狀況則不算嚴重,如果乾眼症沒有控制好就急著開刀,效果一定大打折扣。
沒急迫性 不會催著病人開
台北馬偕醫院眼科資深主治醫師鄭惠川表示,白內障屬於退化性疾病,不像癌症有立即處理的急迫性,除非水晶體全熟,嚴重影響生活起居,造成不便,或是增加青光眼風險,否則不太會建議病人「必須」開刀。
至於病人如何選擇人工水晶體?或是醫師該建議用哪一種?鄭惠川直言「這確實有些尷尬」,教學醫院不能太商業化,他也擔心給病人及家屬壓力,通常不會主動建議,更不會鼓勵病人補上差額,選擇較貴的人工水晶體。
建議用哪種 醫師也尷尬
不過,病人有知的權益,醫院應該告知病人有哪些醫材可供選擇,因此,病人在門診後,住院醫師、臨床護理師將詳細說明,讓病人瞭解自己有哪些選項。
簡單來說,自費人工水晶體可分為三大類,如果術後想擁有較好的視力品質,不必再戴上眼鏡,可以選擇一併矯正老花、散光、近視等問題的非球面人工水晶體,但價格昂貴,一顆平均需八至九萬。
至於可以矯正散光的人工水晶體,費用約在四、五萬之間。最單純的非球面人工水晶體,可以提高夜視能力,適用於經常在夜間開車的民眾,但無法矯正老花、散光等問題。
健保水晶體 滿足基本需求
究竟健保給付的人工水晶體夠用、夠好嗎?鄭惠川指出,健保給付人工水晶體立體感較差,由於無法矯正老花、近視及散光,術後眼前一片光明,但閱讀手機、報紙時,就須戴上老花眼鏡。
眼科醫學會秘書處顧問醫師、北市聯合醫院醫務長蔡景耀表示,健保給付人工水晶體具有一定功能及品質,可以滿足基本的醫療需求,民眾不用擔心,除非希望能夠擁有更好的視力品質,才需額外自費。
要求不同 決定權在自己
蔡景耀說,自費人工水晶體屬於「特殊需求」,例如,矯正高度近視、散光、老花,或是適用黃斑部病變,是否自費選用較貴的醫材,則視個人是否有「特殊需求」以及偏好。
蔡景耀以購車為例,有人就是喜歡雙B,認為安全,且開起來有面子,但有人則較實務,選擇了國產車,認為只要能開、能上路,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就好了。
蔡景耀坦承,有些醫師偏好於某些人工水晶體,這不可否認,背後原因很複雜,可能是手術過程中用起來順手,也可能基於商業考量,因此,很自然地推薦某些人工水晶體,不過 ,最後的決定權仍在病人手中。
當醫師強力推薦自費……
無法決定時 不必急著開
如果醫師強力推薦自費人工水晶體,病患及家屬該怎麼處理?蔡景耀指出,水晶體置換手術並非緊急手術,不用急著開,病人不用馬上做決定,可以多等一陣子,期間尋求第二意見,並想想自己對於視力品質的需求。
造成視力變差的原因有很多,除了白內障之外,還有乾眼症、青光眼、黃斑部病變,或是血糖控制不良等因素,蔡景耀強烈建議,別急著開白內障手術,術前應該接受詳細檢查,找出確實原因,避免白挨一刀,甚至多付好幾萬元自費醫材 。
【白內障手術小學堂】
Q人工水晶體類型,常聽到「球面、非球面」、「單焦或多焦」,差異在哪裡?
馬偕紀念醫院眼科資深主治醫師王馨儀表示,目前白內障手術的人工水晶體選擇上,分為健保給付的球面水晶體與自費的非球面水晶體,非球面水晶體則分為單焦點與多焦點。王馨儀指出球面水晶體可提供一般日常生活所需的視力;而非球面水晶體的設計,可以在夜間瞳孔較大時抑制周邊線條扭曲的現象,也可以讓線條、色彩更銳利。
現代人長時間使用手機、電腦,中近距離視力顯得格外重要,若使用單焦點非球面水晶體,影像解析度比球面更高、不變形,看遠變清楚,但看近仍不清楚,必須戴老花眼鏡輔助看近;而多焦點則是讓聚焦分散,讓遠、中、近距離都看得清,可免除戴老花眼鏡的不便,但在夜間開車時炫光較明顯,對有黃斑部病變患者來說較不適合。
Q兩眼手術應間隔多久?
新光醫院眼科主治醫師王元聖表示,白內障手術建議別兩眼同時進行,因手術仍有風險,術後眼睛需恢復期外,兩眼一次開恐有短暫視力不好及需要照顧的問題,建議間隔兩周後再進行另一眼手術。但若是有先天性白內障的小朋友,則適合一次更換兩眼;另有患者因視差過大,間隔一周即進行手術更換的例子。
Q效果若不佳,白內障手術可以開第二次嗎?
王元聖表示,患者術前與醫師溝通需求後,基本上一次見效,有9成以上患者都覺滿意。除非更換水晶體後出現移位、單焦點想改為多焦點水晶體、或患者本身眼睛受過傷等因素,才需進行二次手術,但須臨床醫師評估後才能進行。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