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林姓少年騎腳踏車常跌倒,打球時動不動就撞到隊友,他察覺右眼視力逐漸模糊,最後僅看到光影,嚇得由爸媽陪同就醫;醫師從裂隙燈發現林姓少年原應清澈的瞳孔上,竟罕見地覆著一層厚厚的棕色「瞳孔膜」,導致光線無法射入眼底成像。醫師除了獨創「360度多孔性瞳孔膜剝離術」為他剝除瞳孔膜,更「剪」出一個圓形人工瞳孔,讓少年重見光明。
收治該名病患的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副院長洪啟庭說,林姓少年就醫時,年紀已過6歲前開刀黃金期,術後右眼仍有弱視情況,經配鏡矯正後,度數從0.1恢復到0.4,追蹤5年情況穩定,目前已在大學就讀。瞳孔膜遮眼全球僅5例,剝離手術難度又高,林姓少年案例已刊登在本月美國「生命科學期刊(Life Science Journal)」。
洪啟庭表示,95%新生兒出生前水晶體前部會被一層薄薄的瞳孔膜包覆,大多在孕期第8個月逐漸消褪,即使有部分殘留,大多在出生後1歲內就會完全消失,但仍有20%成人的瞳孔上有殘餘瞳孔膜,極少部分會影響視力,感覺前方有異物或陰影。像林姓少年瞳孔被這麼大範圍的厚瞳孔膜(0.8*0.6*0.3公分)包覆,國內文獻至今沒有紀錄。
洪啟庭說,臨床上治療因瞳孔膜殘留造成的視力模糊,可用散瞳劑將瞳孔膜拉開,使光線從隙縫進入眼底,或使用雷射高能量,將黏合的組織切離;但針對厚瞳孔膜,因黏合緊,考量切割可能造成眼內出血的風險,會建議採取外科手術,將增生膜以精密器械移除。
針對林姓少年情況,洪啟庭研發「360度多孔性瞳孔膜剝離術」,從病患右眼外側下刀,在角膜下以360度畫圓、打出20個小孔,再以器械勾住小洞,將緊緊沾黏在原本瞳孔位置的大片瞳孔膜,慢慢向中心推擠,並與正常虹膜分離,最後再將呈不規則狀的瞳孔「修」出平滑圓形。
洪啟庭說,由於被大片瞳孔膜覆眼的患者從出生就看不清物體,加上年紀小無法表達,常過了6歲治療黃金期才確診,國外甚至有人直到30歲才發現;提醒家長可留意孩子視力狀況,若嬰兒一歲後走路常無故跌倒、無法準確撿起小玩具、或偏斜頭看大人,就可能是瞳孔膜或其他眼病變,應找專業眼科醫師檢查。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