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載,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擬將13種常見處方藥轉為指示用藥,讓民眾在藥局就可購買,屆時民眾可就近赴社區藥局,在藥事人員指導下取得指示(非處方)用藥。其精神就是在推動「負責任的自我藥療」(Responsible self-medication)。
雖然食藥署後來決定暫緩上路,個人身為耳鼻喉科專科醫師,站在保障民眾健康的立場,仍願對此政策提出個人看法。
個人行醫28年深切體認到:任何輕微症狀(小病)絕對不能輕忽,因為它背後隱藏的可能就是重症(大病)。例如,一個稀鬆平常的流鼻水,它背後有可能隱藏著腦脊髓液鼻漏,白話就是龍骨水從鼻子流出來,若沒有專業專科訓練,一直以鼻炎來治療,恐併發腦膜炎,會出人命的。
類似診斷、手術治療成功的個案,我至少碰過10例。其他如鼻腫瘤、鼻竇炎、鼻息肉、鼻內異物、鼻結石、腦咽癌等,它初始症狀即是以單純的鼻炎(鼻塞、打噴嚏、流鼻水)為表現。
此外,鼻炎分為過敏性及非過敏性。非過敏性則又細分為感染性、職業性、荷爾蒙性、血管運動性、藥物性、萎縮性、飲食性等。它們的症狀雷同,但病因不同,治療方式及用藥則都不相同。若治療不當,會併發共生很多疾病,例如中耳積水、耳咽管阻塞、睡眠呼吸障礙、鼻竇炎、氣喘等。
以日前食藥署擬將13種處方藥改為指示用藥,名單中有5種(3種抗組織胺、2種鼻噴劑)是鼻炎用藥,如果據此意謂鼻炎是小病,可以單憑症狀不必醫師專業診斷,由藥師調劑或自我藥療即可,後果可能不能小覷。試想:如果你是那位腦脊髓液鼻漏的病患卻找藥師開藥,下場會如何?
其實,何時用藥、如何用藥(單純用、階段性用、口服、鼻噴劑、口服加鼻噴劑、老人、小孩、孕婦)、併發症(鼻噴劑導致鼻內結痂出血、鼻穿孔、長期用導致藥物性鼻炎)等,都牽涉到專業診療,民眾切勿以為鼻炎是小毛病,一定要尋求醫師治療,切勿自行到藥局買藥,否則有可能延誤病情。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