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女士因為慢性眩暈問題,多年來跑遍各大診所及醫院,做了各種檢查,神經科、耳鼻喉科等藥物治療也乖乖配合,但病情就是起起伏伏。經轉介至身心科,服用抗焦慮藥物藥後,她的慢性眩暈才獲得顯著改善。
她很疑惑自己沒有感覺到焦慮恐慌,為何眩暈卻是使用抗焦慮藥物治療改善了?究竟是得到什麼病症?這個現象連醫師也很感興趣,其實大腦各種功能區的連結,是醫學上最複雜且尚未被完全理解的領域,但隨著醫學研究發展,已有一些證據可以做為這個問題的解釋。
大腦中血清素(Serotonin)的濃度降低與情緒憂鬱相關,最新的研究發現,腦幹中的前庭神經核也有相當多的血清素接收器。憂鬱症常用的藥物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SRI),能有效增加大腦血液中的血清素濃度,臨床經驗及研究也證實,有的病患在停用SSRI藥物後,會產生相關性的慢性眩暈;反之,少部分慢性眩暈病患,在接受類似藥物治療後,則感到極佳的療效。
過去的大型研究顯示,偏頭痛病患得到重鬱症及焦慮症的風險比率,比一般人高出二至四倍。有眩暈、耳鳴或視幻覺等前兆的偏頭痛,得到這類情緒性疾患的風險,也比無前兆的偏頭痛的患者略高。
最新神經生理學發現,位於腦幹的前庭神經核,與腦幹的其他重要神經核,有複雜的相關連結,例如:與疼痛、清醒、臟器感覺及自主神經系統有關的臂旁核;與血清素及SSRI作用處、憤怒、冒險情緒有關的中縫核;與正腎上腺素週期、壓力反應有關的藍斑核等,形成複雜的前庭神經連結體系。
前庭神經系統除了掌管身體的平衡功能感知、眼球、頸部及軀幹肌肉協調之外,還與我們的清醒、情緒、壓力狀態及內臟反射等功能糾纏不清,常見的頭痛、情緒、壓力、食欲、睡眠等,都不是不相干的問題,可以說牽一髮動全身。
在慢性眩暈的理解與治療上,不同醫師會有各自不同的見解,主要是因為對大腦的了解仍未能透徹,然而隨著現代醫學發展及嚴謹的研究,終究會揭開這些謎團,讓醫師們一步步把握這些關鍵,治療的成效也會愈來愈好。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