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
不少民眾因感染、噪音傷害或老化,造成內耳聽覺毛細胞受損,影響聽力。
三總與台灣科技大學醫學工程所合作,研發「超音波結合微氣泡對比劑」技術,經動物實驗發現,可直接將藥物輸送至內耳。
三總耳鼻喉頭頸外科部主任王智弘表示,截至民國100年底,全台聽覺障礙人士有12萬人,部分因老化造成聽力退化,不乏是因為慢性中耳炎、感染德國麻疹或腮腺炎、長期處於噪音環境、或因耳毒性藥物所產生的併發症,這些情況若未能早期治療,將造成聽力嚴重損害。
不過,王智弘說,內耳構造非常特殊,以致給藥途徑常受限制,目前臨床雖能經由中耳腔室進行藥物注射,但藥物進入中耳腔後,卻可能因病患吞口水或打呵欠,藥物就會隨著耳咽管流出,使治療效果大打折扣。
為此,三總與台科醫工所研究團隊合作,將治療藥物混合白蛋白微氣泡,再利用低能量超音波進行振盪,這些微氣泡就會像「爆破」一樣,暫時改變耳膜的通透性,有如在中耳腔和內耳蝸開了一道任意門,藥物就能進入到內耳,進而延緩毛細胞損傷,且不傷害及其他內耳構造。
他說,從動物實驗數據顯示,內耳藥物濃度可升高3.5到38倍,這方法突破了傳統內耳藥物輸送途徑,研究已發表於國際期刊「藥物控制釋放期刊」。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