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春月刊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常春月刊
夏天常讓人渴了就喝飲料,甚至因此忽略正餐。但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牙科主治醫師許玲欣提醒:「咀嚼不是單純咬食物的機械動作,而是一種結合肌肉、關節、唾液與神經反應的感官行為」,對身體健康有多重益處。
1.提升味覺與食慾:細嚼慢嚥讓味蕾充分感受食材風味,提升進食滿足感。
2.改善發音清晰度:訓練舌頭與口腔肌肉,幫助說話更清楚。
3.活化大腦功能:促進腦部血流,有助記憶與思考能力。
4.減少蛀牙與口臭:咀嚼促進唾液分泌,唾液中的酶與抗菌因子能清潔口腔。
5.幫助抗癌防病:唾液中的乳過氧化酶與IgA免疫球蛋白,有助抑制致癌物活性。
6.促進腸胃健康:唾液與胃液協助分解食物,減輕腸胃負擔。
7.增強體力與抗壓能力: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提神醒腦與穩定情緒。
8.控制食慾、預防肥胖:咀嚼會刺激飽食中樞,讓血糖上升較慢,自然減少暴食風險。
許醫師指出,現代人飲食偏軟、吃得太快,咀嚼肌使用量大幅減少,恐引發:
.咬合與牙齒排列異常
.唾液減少、清潔力下降,增加蛀牙與牙周病風險
.顳顎關節耐力變差,易感不適或痠痛
幼兒正值生長發育期,咀嚼不僅影響牙齒發展,還能促進智力與心理健康。根據日本研究,讓孩子每口飯至少咀嚼20次,並搭配「可咬、可磨」的食物(如水果丁、蔬菜片),能訓練正確咀嚼動作與節奏。
許玲欣建議,家長在日常用餐中應該這樣做:
.與孩子共餐、做示範
.強調「用臼齒磨碎食物」的重要性
.避免一味提供過於細軟或液態的食物
.多咀嚼一點,不只幫助消化,更能強化口腔與全身健康,是簡單又有效的長期保健方法。
.小孩「長高不長胖」怎麼吃? 營養師揭「4大營養關鍵」:課後點心吃花生湯也行
‧60歲單身男領1700萬退休金「怕送國庫狂揮霍」五年後被友點醒了
‧獨居父失聯兒子急返家見他好好的 卻從「LINE傳訊」驚覺大事不妙
‧單吃白吐司竟比塗奶油吐司更容易發胖?糖尿病專科醫解析原理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