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楊欣潔╱整理】
多數人的智齒在18歲以後才長成,但個別狀況差異很大,四顆智齒也不見得全部都會長出來,有人只長一或兩顆,有人甚至智齒不會長出來。
智齒長在齒列最後一顆,地處口腔最偏遠地帶,接近喉嚨,生長空間較狹小,容易推擠鄰近牙齒而引起疼痛,加上不容易清潔,容易蛀牙,產生牙周病,嚴重者甚至可能出現蜂窩性組織炎,造成發燒、張口困難、吞嚥疼痛,顏面紅腫等不適症狀。
智齒不見得都要拔掉,但若智齒生長歪斜、沒有咬合功能、蛀蝕等,就應盡早拔除。
拔智齒也等於動手術,具麻醉、感染風險,若情況較複雜、困難,需要轉診至大醫院。讀者的智齒水平生長,可能需要將牙齒鋸斷,再分段拿出。
拔完智齒後,頭一至兩天,可透過冰敷減緩不適,之後可用熱敷消除臉部腫脹,飲食也要避免吃太熱、太冷等食物,也不宜用吸管喝飲料,避免刺激傷口;若拔完智齒後24小時內仍流血不止,應盡速回診,可能是其他疾病引起凝血功能不良。
智齒拔除手術,偶爾可能傷到神經能,但大部分只是局部感覺神經受傷,大約2到3個月即可恢復,僅極少數案例會造成神經嚴重傷害,需要較長時間復原。
具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史患者,應在拔智齒前告知病史,慢性病患容易在拔牙過程中引發併發症;服用抗凝血藥物的患者,術前也需依情況停藥3到7天,避免術後血流不止;口腔急性發炎期的患者也不適合立刻拔牙,以免口腔出現更嚴重的感染。
諮詢╱開業診所牙醫師鄭銘鎮
【2014/12/04 聯合報】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