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門診最愛問:肌少症增加失智風險 飲食運動都要夠
根據研究,成年人肌肉量約30歲到達高峰,之後肌肉量每10年以3到8%速度流失,70歲以後,每10年更以約15%的速度流失,若等到70歲以後再增肌,流失速度恐比增肌的速度快。肌少症已在2016年被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為「疾病」,不單純只是老化而已。
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醫師曾崧華表示,年長者在70歲後,肌肉退化速度劇增,出現走路慢、下肢無力、手握力變小、精神差等,建議平時可多做阻力運動預防外,可運用肌少症量表簡單測試或量小腿圍。
如果小腿圍男生小於34公分、女生小於33公分,男女握力分別低於28、18公斤,就得懷疑有肌少症,得再做上肢肌力例如握力測試、蹲下站起時間的下肢肌力測試以及問卷填寫等。若為高風險時,必須到醫院進一步檢查,確認是否有肌少症。
曾崧華說,肌少症為骨骼肌減少的相關症狀。民眾在老化的過程中,生理狀況逐漸退化,加上年長者多帶有多重慢性病與身體功能缺陷,會使活動量減少、加速肌肉量萎縮。
他說,臨床上肌少症患者多落在75歲以上,以北榮來說患者多為逾80歲,其最大的危害是肌肉量不足,因國人普遍不認識此疾病,即使出現症狀也較晚才發現,即便送醫後,因其恢復能力差,長期臥床的機率也增加。
肌少症主要從年齡、疾病、營養、運動四方面來觀察,65歲以上、是否有慢性病、營養攝取是否充足與定期運動。例如是否走路速度變慢、爬樓梯困難,甚至不穩跌倒等情況,或是提東西較提不起來、體力很差、易疲勞、整體精神不佳等,都是疑似肌少症的症狀。如果有上述情形時,建議可運用肌少症量表檢視外,自己也可初步測試,如在家做起立坐下的動作超過12秒就有可能是肌少症,建議積極運動或到健康促進的場所做訓練。
曾崧華表示,在臨床研究上也發現,肌少症最後跟失能、臥床有很大關聯,因為肌肉量若流失10%,身體的免疫力就會產生問題;流失20%,身體的復原能力、傷口癒合都會下降很多;流失到30%,加上活動力差、如長期臥床者,產生褥瘡、肺炎機率就很大;如果流失40%以上,死亡率上就會很明顯的上升。
肌少症被診斷後,目前無藥物可治療,充足的飲食營養攝取及保持運動習慣仍是不二法門,並以肌力、肌肉量測試,長者進行健康管理後,約三到六個月可回診做追蹤,來看其營養攝取跟運動復健訓練的量與做的方式對不對。
曾崧華曾收治一名70多歲的奶奶改善肌少問題,雖無跌倒,但覺下肢較無力、走路慢,透過雙能量X 光吸收儀(DXA)檢測發現肌肉量不足,而安排住家附近的健康促進據點進行3個月的改善計畫,回診發現肌肉量雖沒增加,但走路速度改善、手握力增加,大幅改善體弱問題。
而在改善與預防上,以補充營養為主,首重蛋白質,成人每公斤體重每天約需要1.2克蛋白質,要注意是否攝取足夠,如一個60公斤重成人,一天應攝取72克蛋白質;而運動上最重要是以抗阻力運動作為訓練基礎,並搭配適度有氧運動、伸展訓練。
最新研究也發現,肌少症與腦部退化有很大關聯,特別是在整體執行功能、說話流暢度上,肌少症對腦部影響比較明顯,日後產生失智風險也提高至少兩到三倍,不管是篩檢、預防上都會希望高齡者儘早檢視自己是否有肌少症,做事先預防,肌少症在前期階段很好處理,如果已跌倒、併發感染問題,後續要恢復上會比較困難。
最後,曾崧華以「營養運動不能少,肌肉骨頭要顧好,天天動腦不煩惱,出門聊天心情好」七言絕句做提醒,呼籲長者多運動、補充營養、積極治療,才能遠離肌少症。
年長者在家可做動作
先以雙手握拳、肩膀放鬆不聳肩,手臂跟軀幹間要夾緊,手往後時感覺兩塊間頰骨緊貼,用力時拳頭往外轉約15秒後放鬆,一次大概重複三到五次,此可鍛鍊背部肌肉,同時改善外觀駝背的問題。
下肢肌肉為腿部,訓練時將膝蓋往前蹬時,腳板往上提,可訓練大腿與小腿前側肌肉,一次約15秒,一組可做8到12下,左右腳交替,感到腿部些微痠痛即可。而抗阻力運動以「低負荷」、「次數不用多」、「能做確實」為重,如兩、三天做一次的量就足夠。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女運將腳痛4年醫不好 竟是跗骨隧道症候群作怪
B肝帶原肝癌免疫治療有新法 北榮最新研究登國際期刊
醫病天地/練好肌力 膝蓋自然勇健
過年打麻將玩通宵 物理治療師教2動作舒緩下背痛
足底筋膜炎,光休息不會好!居家做3種運動緩解
初五收心操 找回你的工作狀態
過年打牌發財 這樣動不賠健康
春節猛滑手機 小心板機指
當心年假久坐不動招來痠痛 物理治療師教你三招緩解
新年當「沙發馬鈴薯」招來痠痛 試這3招可緩解
過年除舊布新 「大掃除護身6招」避免渾身痛
醫病天地/羊膜萃取物注射 背痛新療法
屁股痛開刀沒改善 骨關節壞死疑貪杯
貪杯男子屁股痛以為脊椎出問題動刀 沒緩解還變跛行
一張圖讓你春節打掃別犯下背痛 這情況最好看醫生
大掃除姿勢不當恐拉傷 簡文仁教4動作省時省力防受傷
有「年節主婦症候群」別怕!上背痛、下背痛、肩肘痛...醫師建議這樣做
會呼吸的痛! 隨著年紀增長,「肋骨骨折」每多斷一根死亡率增加
腰痠背痛原因為何? 醫:可從3面向辨別
喝可樂會骨鬆? 鈣質流失元凶找到了
膝蓋痛的人,該穿這2種鞋!骨科醫師:從預防到改善,你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
手指麻痛別輕忽 腕隧道症候群放著不管恐肌肉萎縮
醫病天地/力行三招 改善肌少症
醫病天地/防久坐傷身 治療師教5撇步
老人罹患肌少症問題嚴重 物理治療師推三招
婦人歷經背痛、骨折 最後查出病因是多發性骨髓瘤
久坐腿麻反覆發作 醫師:可能有其他潛在疾病跡象
鍾孟修/3技巧+3密碼 助長輩開心動起來
生活中哪些動作很傷膝蓋?4種不良動作超傷膝
頭痛醫頭很NG 這類頭痛問題出在脖子
猜你喜歡
男生脫褲後嚇傻人?泌尿科醫曝這款驚嚇度5顆星:只能剁掉
改善便秘、排解毒素 必知4大類膳食纖維資優生!
長期頭暈千萬不可輕忽 合併8大症狀可能患重大疾病
1歲半童95%燙傷「皮膚都掉到地上」經歷50次手術仍笑口常開
一天放幾次屁正常?胃腸科醫師:不放屁才要當心!5建議觀察
男變性女可以懷孕、生小孩嗎? 婦產科醫曝:有4種可能
變性網紅稱懷孕引撻伐 精神醫提醒這可能性籲多點寬容
腹痛就吃止痛藥,小心變慢性腸胃病!醫提醒:腸胃不好這7種食物少吃
下肢「1徵兆」恐是心臟衰竭!醫:初期症狀難發現
近9成的準洗腎病人有「這病」! 但絕大多數人都無感
一直掉髮怎麼辦?6招防止髮量變少 洗頭不能天天洗
膽結石分二種,原因大不同!醫師:長期3部位疼痛要注意
鞋頭要有寬度和翹度 治療師教你7原則選對鞋足安心
一天追完50集韓劇!30歲女眼前一片黑影 確診飛蚊症
白飯和炒飯哪種讓血糖飆升?答案跟你想的不一樣
遠離洗腎!營養師公佈傷腎食物:香腸火腿之外,這4種也盡量少吃
一天追劇50集 30歲女眼前飄黑影確診飛蚊症
女運將腳痛4年醫不好 竟是跗骨隧道症候群作怪
洗完頭大量掉髮、頭皮屑爆多? 醫師曝洗髮精「2重要成分」別用錯
急性腦中風快打119協助送到對的醫院!醫師提醒:就醫前要記住的三件事
醫病天地/練好肌力 膝蓋自然勇健
足底筋膜炎痛到不能走? 4個「超傷行為」一定要避開
高血壓一年致4萬人死亡!研究:一動作有助降血壓
如何正確喝水促進身體排毒? 醫:除了白開水,還有4種飲品也有排毒效果
靠睡眠清除大腦有害代謝物?研究揭一關鍵是重點
不只腰圍肥胖!研究:下巴也是心血管疾病指標
B肝帶原肝癌免疫治療有新法 北榮最新研究登國際期刊
眼壓正常視野卻持續惡化?醫:眼壓最高值大多在門診以外時間
乾癬纏身被辭職 接受生物製劑治療重生
早上這時間是最佳排便時刻!四招讓你改善便秘
發脾氣就是不理性?行為學家解析「憤怒的10 種成分」:那些躲在怒氣背後的真實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