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歲周媽媽年輕時就靠著在市場賣水果拉拔4個孩子長大,因長期久站導致右膝罹退化性關節炎,忍痛多年,直到今年初因右膝痛到受不了,手術換人工關節,沒想到因糖尿病傷口感染、化膿2個多月,轉診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醫師應用3D列印模具製造含抗生素活動型骨水泥治療,待感染改善後,拆掉活動型骨水泥,並裝上新的人工關節,前後治療4個月,順利回到工作崗位,讓周媽媽開心地說「這是最棒的母親節禮物」。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人工關節科醫師林宗立說,退化性關節炎女性比男性多,主要表現為膝蓋軟骨磨損出現疼痛,若經藥物治療、輔具矯治、針劑治療等無效,嚴重需換人工膝關,其中約2%患者(多為慢性病或免疫不全患者)會發生手術後感染。
林宗立指出,周媽媽是家裡生計支柱,每天至少站12小時,加上體重逾90公斤,右膝蓋很快就退化,今年初,右膝痛到受不了換人工關節,後因傷口感染、化膿2個多月,接受清創、抗生素治療仍未改善,經轉診到中國附醫,確診為慢性人工關節感染,合併金屬鬆脫,必須以兩階段手術進行治療。
林宗立說明,第一階段手術為拔除舊有人工關節,徹底清創,再置入含抗生素骨水泥,幫忙殺菌,待感染獲得控制,約3個月後進行第二階段手術,移除抗生素骨水泥,並且置換新的人工膝關節。
周媽媽在接受第一階段手術,置入3D列印模具製造的活動型骨水泥後,不須依賴輔具,膝關節可活動角度約0至90度,能自行使用助行器步行,三個月後,感染獲得控制,即接受第二階段膝關節重建手術,術後一個月恢復良好,順利回到工作崗位。
林宗立說,傳統的活動型骨水泥多為醫師手作或翻模,表面粗糙、結構不穩,易破裂鬆脫或關節移位脫臼,導致膝關節功能變差、療程延長、增加再重建手術的困難度,病人需再次接受手術。 含抗生素的活動型骨水泥,有助於控制感染,且膝蓋能自由活動,減少關節僵硬與肌肉萎縮,因此有利於第二階段的手術重建。
林宗立指出,他和院內3D列印中心團隊共同研發3D列印模具,藉由3D列印技術改善傳統活動型骨水泥的缺點,達到關節平滑、結構強化、精準量化,且尺寸個人化,已獲得專利認證、技術移轉、及國際期刊發表。有效幫助患者控制感染,改善膝關節功能並增加其活動角度,減少併發症發生,對患者真的是一大福音。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