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護膝卻出現反效果?治療師提醒護膝穿戴3大重點
支撐力強 未必能防運動傷害
所以,使用護膝產品時,應依據運動時膝蓋活動度的不同做考量,例如,跑步時關節彎度變化最大,所以最適合使用髕骨帶,也有人只使用肌內效貼布;而登山雖然時間花費較長,但關節彎度動作比較平緩,就可使用全包覆型或髕股釋壓型護膝;走路則適合使用一般開洞型的髕股釋壓型護膝。
但王柏堯提醒,在運動前穿上護膝當然可以保護關節,不過因每一個人的肢體步態和關節健康度都不同,運動類型更是百百種,應視活動及運動需求選戴,「對關節支撐力愈強的護膝,不代表對預防運動傷害的效果愈好。」
太鬆沒效果 太緊雙腳腫
王柏堯說,若沒有選對並穿對護膝,反而可能因護膝產品過於限制關節活動度,進而造成運動傷害,「想護膝卻出現反效果。」
那麼,要怎麼知道哪些是適合自己的護膝產品?王柏堯提醒穿戴三大重點,包含:
1.不能影響關節活動度
王柏堯說,若護膝穿上後限制雙腳「彎」的動作,想坐椅子時不方便,想從椅子起身也很難動作,表示護膝已影響關節活動度。
2.不能出現單點壓迫疼痛
有人穿上護膝後,發現韌帶或骨頭出現單點壓迫而疼痛,結果導致走路時腳的施力方式改變。
3.不能使皮膚出現過敏濕疹
習慣穿戴全包覆型彈性護膝運動的人,可能因護膝不斷和皮膚摩擦,產品又過於悶熱,容易導致皮膚過敏及濕疹問題,建議不要長時間穿戴。
由此可見,適合自己的護膝產品不可過緊,以免造成雙腳難活動,也可避免血液循環不佳造成雙腳腫脹;但也不能太厚太鬆,導致沒有支撐起關節的護膝效果。「套上去恰恰好最好!」
正常使用下 一到二年該換
不過,護膝是消耗品,會因長時間使用而愈來愈鬆。王柏堯建議,護膝產品在正常使用下能穿戴一到二年,但他也曾看過從未更換新護膝的民眾,他笑說,「這恐怕已無護膝效果,僅剩保暖效果了。」
民眾在什麼樣的狀況下需要穿戴護膝?王柏堯建議,可將穿戴目的分為「運動使用」、「止痛用」及「保養用」。如果是想運動使用,建議購買前先試戴簡單跑個步,讓膝關節活動一下,看看感覺如何,千萬別讓自己在運動時因護膝而出現疼痛,結果影響運動表現。
膝蓋疼痛 就醫請專業協助
若是想止痛用,則建議先就醫檢查是否有髕骨外翻或膝關節退化等問題,畢竟膝蓋疼痛的狀況很多,待醫師釐清與治療處置後,再於物理治療師或職能治療師建議下穿戴護膝。
王柏堯說,若只是想要保養用,只要穿上後沒有疼痛或腫脹問題,且不影響日常走路步態,就沒問題。
王柏堯表示,有民眾會向他反映護膝外型很醜,雖然提供運動用的護膝類型確實外型較為好看,也比較貼身,但如果是膝關節不適的長輩,還是應以功能性為考量比較重要。
護膝穿戴目的
運動用╱購買前最好試戴,感受活動度。
止痛用╱就醫檢查膝蓋問題,由專業建議如何穿戴。
保養用╱穿上後無疼痛腫脹問題,不影響日常走路步態即可。
選購停看聽
無字號卻宣稱療效 別被騙了!
護膝產品需要有核可字號嗎?王柏堯說,常見護膝產品不全然是醫療器材,有一些是專門提供運動使用,有一些才是醫療使用,例如樞紐式膝關節護具就是提供受傷病人使用,部分樞紐式膝關節護具就會有衛福部食藥署的核可字號。
所以,一般的護膝產品未必有核可字號,如果廠商或店家販售時,宣稱該護膝產品能夠改善下背痛或改善退化性關節炎,「就要合理懷疑是否有違法了。」過去就曾有菜市場攤販聲稱自己的護膝有紅外線功效,可改善膝蓋痛,結果被衛生單位開罰,得不償失。
3大活動 這樣選護膝
登山
雖時間長,但關節彎度動作較平緩,可用全包覆型或髕股釋壓型護膝。
走路
適合用一般開洞型的髕股釋壓型護膝。
跑步
關節彎度變化最大,最適合用髕骨帶。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強健骨質也護心 醫師推薦跑走運動
防骨鬆殺手 除了補鈣還要負重運動
影/細菌有如吃掉椎間盤 脊椎融合手術再造新龍骨
熱敷墊舒緩酸痛 這3種人盡量不要使用
天冷腰痛最好趴姿用熱敷墊 「這些人」盡量別用
鍛鍊腿部肌肉 延緩膝蓋卡關
不彎腰駝背就好?醫師:過度挺腰的坐姿有更高機會下背痛
膝蓋退化不可逆!醫:體重增1公斤 關節負擔多3公斤
骨鬆危機!200萬中老年人小心
全台近200萬中老年人有骨鬆危機 骨鬆學會籲定期檢測
一踩就痛...「足底筋膜炎」這件事不要做!專家傳授6招解決
強健骨質也護心 醫師推薦跑走運動
下背痛接受運動新療程 輕熟女意外喜獲雕塑身形
107年腰部手術(脊椎減壓術與脊椎融合術)前10名醫院
107年肩部手術(肩旋轉袖破裂修補術、肩關節鏡微創)前10名醫院
高雄七賢脊椎外科/無鋼釘微創 術後能自然轉動
林口長庚醫院/腰部疾病手術 九成治坐骨神經痛
台中榮總/推展20年有成 專精肩關節內視鏡
台北榮總/五十肩治療 多採徒手鬆動關節
因為五十肩而動手術的人數其實不多 醫師建議這樣治療
肩膀痛去醫院檢查 該選擇超音波、X光還是核磁共振?
痠痛常是累積傷害所引起 這歲數是腰痠肩痛高峰族群
擺脫痠痛五十肩 復健科醫師教你3招增加肩關節活動力
腰痛時好時壞卻置之不理 醫師:最怕變成慢性下背痛
患者握拳就走「筋」? 竟是矢狀帶斷裂
膝蓋運動傷害拖10年 重建前十字韌帶又能舉重了
除了麥痛還要固勇:強化大腿肌肉 關節炎好一半
增加骨質密度 騎單車不如負重走路
天氣轉涼不小心閃到腰?醫師教日常三法護好腰
屁股扁又塌 物理治療師教你三招練出蜜桃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