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力夠用嗎?骨科醫解析你現在的肌肉量夠你用到幾歲
合作撰寫:
你現在的肌力夠用嗎?
這是一個新加坡的健康食品廣告,內容提到如果你現在沒辦法做到單腳從椅子上站立起來,那你70歲以後有底較高的風險會不良於行。
雖然有點危言聳聽,目前並沒有這樣的實證數據,但事實上,因肌肉不足關節耗損增加所導致的關節炎,確實是銀髮族最常見遇到的問題。 因為人體過了40歲之後肌肉開始逐年流失,65歲之後流失的速度更快了,每年會流失 1%~3%的骨質密度、1%的肌肉量。
你現在的肌肉量夠你用到幾歲呢?
走路運動就夠了嗎?
不活動的身體不健康,這點已經是人人都知道的常識。可是在門診還是常常聽到長輩病患這樣說~
『醫生,我關節痛要怎麼動?』
『醫生,我都有運動啊!我每天晚上都會去操場走路,但為什麼還是骨質疏鬆?』
『醫生,你好帥喔!』 噢 沒有這句,這是我自己加的。
在台灣,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65歲以上國人最常做的運動項目是 : 健走、慢跑、武術(太極拳、外丹功等)。但這樣的運動內容是足夠的嗎?
運動習慣的提升的確會降低靜態生活所帶來的風險。
健走、慢跑的確會提升心肺功能;而武術可以增加動作控制的能力。
不過年長者最常見遇到的問題- 骨質疏鬆、肌肉流失、關節炎等,無法靠著上述的有氧運動緩減。
怎樣才能提升骨質、改善關節疼痛、降低肌肉流失?
那就是阻力訓練。阻力訓練可以強化肌肉,刺激肌肉的合成與肥大,而運動生理的實驗發現,年長者肌肉與力量進步的幅度,跟年輕人是差不多的!
意思就是,只要肯訓練,年紀真的只是個數字而已!
而關節周圍被強化的肌肉,更能負擔關節壓力,減緩關節進一步的損傷,降低關節炎造成的疼痛。 而且阻力訓練對於心肺功能的提升並不亞於慢跑喔。
而當肌力進步後,我們下一步就要面對骨質疏鬆的問題了。運動科學研究已經證實,長期連續六個月以上的負重阻力訓練,能夠有效的增加骨質密度。身體為了要慢慢適應在訓練期間承受相對大的重量,骨質也會隨著壓力而增加。反過來講,太空人在太空中因為身體不需要承受壓力,骨質密度反而會變低。
所以說應該讓身體來適應我們,而不是我們去遷就他。
那麼阻力訓練要達到最好的效果,有幾個重點要注意:
1.『中軸負重的多關節阻力訓練』
中軸負重指的是讓我們整個身體,從肩、胸腰、髖、膝一起分擔重量。讓骨頭平均受力。而多關節運動則是為了讓全身肌肉都能參與,也更符合我們原本人體的動作模式,像是搬東西、抱金孫等等。 這樣子的訓練項目包含深蹲、硬舉、分腿蹲、站立肩推。
2.『這個阻力是一下最大反覆重量75%~85%以上,每組6~8下,1~4組』
最大反覆是什麼意思呢? 指一個重量重到那個人只能做一下就沒力了就叫『一下最大反覆重量』。或是我們常聽到的 1RM (one repetition max)。
以最大反覆重量的75%~85% 執行6~8下的搭配是對於增加肌肉量最有效的,然而這個重量跟強度,不太可能要一個從來沒有訓練過的人就上去做。所以,根據美國國家肌力體能協會的建議,訓練強度從40~60%最大反覆重量,每組10~15下,從一組開始慢慢增加到四組。隨著肌肉力量慢慢適應再往上調整。
簡單來說,要擺脫骨質疏鬆、增加肌力與降低關節疼痛的方法,阻力訓練是重要的訓練項目。而中軸的大重量負重更能有效的增加骨質密度,當然,在這過程中間,營養、睡眠還有正確的訓練流程跟動作等等都是要注意的。
我是陳彥志醫師,目前也擁有肌力體能、特殊族群訓練以及矯正運動等國際教練證照,定期會舉辦中高齡銀髮族訓練講座。 相關資訊歡迎到悍草訓練或個人粉絲專頁上查看喔!
https://www.facebook.com/HandsUpTraining/

好痛痛
好痛痛是為了喜愛運動、長期為慢性疼痛所苦的人所成立的網站。好痛痛和醫生、物理治療師、運動教練一起寫文章(https://blog.EasePain.tw)讓大家更了解自己的身體,以及科學化的運動知識。同時也親自訪問了全台許多復健科、骨科診所、物理治療所與運動場館,製作了搜尋器(https://www.EasePain.tw)。希望能夠解決大家運動傷、慢性疼痛的問題。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疫情外送忙碌 醫師提醒外送員注意職業傷害
疫情間少動姿勢不正易脊椎側彎 可做3式運動延緩惡化
女子扭傷膝蓋仍慢跑致前十字韌帶斷裂 醫「種」還給她
肩頸疼痛懷疑確診?確診簡單2招拉筋 舒緩肩頸不求人
退化性髖關節炎 震波療效佳
母親節提醒媽媽做預防骨質疏鬆健康檢查!醫師揭5大骨鬆危險因子跟5種保持骨骼健康的方法
中風了手無力,適合使用「鏡像手」嗎?自評表幫你評估
背痛未必是肌肉筋膜問題,痛到冒冷汗恐是主動脈剝離!8種情況速就醫
男子背部疼痛伴隨下肢無力 竟是椎間盤細菌感染惹禍
老婦脊椎灌骨泥又垮掉 拖延治療險癱瘓
為什麼中風後肩膀疼痛?復健科醫揭可能的3大原因
影/婦肩關節退化痛到睡不著 微細血管栓塞術助除痛苦
65歲走路不穩、四肢沒力 竟是頸椎椎間盤突出
跌倒致雙腳無力走 醫師提醒有舊傷更要警覺脊椎傷害
肩頸疼痛蔓延至後腦…頸因性頭痛4特徵,小心是頸椎正求救!
骨折開刀後自己就會好?醫師告訴你做不做復健到底有什麼差別
預防跌倒就骨折 年輕多存骨本並注意保「密」防「跌」
中年女性更需留意髖關節問題 專家教3動作自我檢測
婦人肩關節鈣化性肌腱炎 3次震波治療鈣化消失
比食補更重要!專家曝退化性關節炎元凶:愈省壞愈快
40歲男跑步、騎單車膝蓋卡卡 醫師籲關節不適及早就醫
台中117歲人瑞髖關節手術成功 比英國記錄還多5歲
吊單槓、倒立機可緩腰痛?引發腰痛的原因很多 復健專科醫師教正確治療
一次手術完成雙膝關節置換 82歲老翁恢復生活品質
脊椎側彎痛苦難當 醫用電腦導航手術截彎取直救婦
婆婆媽媽閃到腰痛不欲生 物理師教3招舒緩
高齡長輩邊吃邊咳可能吞嚥力下降 治療師建議這樣做
睡醒腰痠背痛怎麼辦?骨科醫教檢視3重點助改善
全民瘋路跑,你也想加入嗎?醫師提醒常見的五大運動傷害要注意!
醫籲別錯認生長痛 小心兒童風濕性關節炎上身
猜你喜歡
體內濕氣是什麼?中醫師教你三焦排毒除濕,吃這些活血利水食物可緩解
猴痘擴散多國!有哪些症狀?如何傳染? 詳解「感染症狀、傳播途徑、預防方式」:也有無症狀者
你真的會量血壓嗎?1張圖教你正確測量血壓,測量前30分鐘不能吃「1食物」
怎麼減肥都瘦不下來?四肢瘦但肚子卻很大?醫:當心是隱性肥胖,做好5招擊退內臟脂肪
胸悶以為染新冠,昏迷竟是心肌梗塞!醫師教分辨二者最大不同
老花眼怎麼辦?如何保養?會得其他眼疾嗎?眼醫教用眼關鍵!
美睡眠醫學會警告「睡前喝5飲品」恐讓整夜睡不好!白開水也在內
吃肝補肝?認識肝臟10個作用 想要護肝排毒該吃什麼、哪些不該吃?
沒紅字就代表肝臟健康?醫師詳解何謂肝功能指數
省兩千!6500劑黃熱病疫苗將屆效5月開放免費施打
長輩容易嗆到、吞嚥困難怎麼吃?專家教你食物製備技巧改善長輩飲食,預防吸入性肺炎
巴金森病蜜月期可以被延長?專家分享1關鍵 避免異動症、斷電現象提前報到
每天晨跑10公里竟罹癌病逝! 醫師:晨跑前要看空品
漱口水刷牙前or刷牙後?牙醫師:多數人都用錯時機了,正確潔牙順序該這樣做
肩頸疼痛懷疑確診?確診簡單2招拉筋 舒緩肩頸不求人
腎友不再暗沉 洗出亮麗人生
久咳不癒,中醫師教先判斷乾咳、熱咳、冷咳…4種茶飲緩解不適
疫情間少動姿勢不正易脊椎側彎 可做3式運動延緩惡化
《高血壓》期刊研究顯示吃對蛋白質方式 可降低66%高血壓風險
急性腦中風做對兩件事 降低腦損傷與失能打119送醫、讓可決策者同行
糖尿病有機會不吃藥?醫師詳解何謂減重手術、哪些人適合及其後遺症
你被大腸癌盯上了嗎?醫:出現6大警訊要注意,5大族群要當心!
糖尿病吃降血糖藥卻導致泌尿道感染?醫師告訴你該如何避免
五旬婦家務勞動致五十肩 中醫理筋推拿緩解疼痛
孩子抽搐 病毒性腦炎、熱痙攣怎麼分辨?
忽略高血壓 40多歲科技經理腎萎縮須洗腎
異位性皮膚炎用藥穩定 才不會「疫」起搗亂
常常便秘怎麼辦?成因有哪些?營養師教你從日常生活養成8個好習慣,讓便秘不再找上你!
春夏交替異位性皮膚炎奇癢難耐 醫:潤膚保濕有助改善
室內空氣品質差 與肥胖大有關係!台大醫:揮發性有機化學物質影響最大
不定時炸彈「泛視神經脊髓炎」 失能風險伴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