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膝關節必知!健保或自費 關鍵在塑膠墊片
自費品項 墊片占率最高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將合金放置在受傷的膝關節兩側骨頭上,原本骨頭與骨頭間扮演潤滑角色的軟骨,則改用「塑膠」擔綱,這一片塑膠稱為「墊片」。根據健保署統計,106年接受全膝關節置換術案件中,若選用健保特材搭配自費醫材,自費品項以墊片占率最高。
高雄長庚醫院骨科系關節重建科教授李炫昇指出,民眾置換全膝關節手術,若有健保給付並使用健保醫材,約只需要自付部分負擔一成,約一萬元;若全部自費,例如沒有健保的外國人在台手術,得花25萬元到30萬元左右,若僅選擇自費墊片,一般單價約2到3萬元,也有較貴的選擇,約在6萬到7萬元之間。
需要自費換更好的墊片嗎?北市聯醫中興院區骨科主任施士亮以車子來做比喻,法拉利一定比中華多利跑得更快、外型更拉風,但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法拉利,如果老阿嬤只是偶而至公園、菜市場走走,那健保特材就很夠用。
材質多元 超耐磨供特殊患者
李炫昇指出,隨醫材研發進步,墊片材質愈來愈多樣,如鈷鉻、鈦合金或陶瓷,其中陶瓷材質表面光滑,但相對昂貴;近年也發展出超耐磨墊片,經過特殊處理將硬度提高,根據報告,超耐磨墊片的體外測試,一年磨100萬次,使用20年的磨損率低於一般墊片,使用過程中也能減少80%的磨損率。
李炫昇說,選擇超耐磨墊片的患者,多有額外需求,例如希望在換了人工膝關節後,能在戶外從事較高強度的活動,若活動強度不高,健保給付墊片與自費墊片功能並無差異,民眾可選健保給付材質,無須擔心。
兩種手術 全膝置換者居多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置換建議是,當膝關節三大部分中有一處受傷、損壞,以一般方式治療無效後,可接受半膝人工關節置換術,若三大部分中有兩部分不堪使用,且已侵犯所有關節面,建議接受全膝人工關節置換術。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大多都是「全膝置換」,半膝置換的人數較少,接受全膝置換的年齡平均在60歲到75歲之間,女性居多,目前沒有研究能說明為什麼女性占多數,但許多假說認為與荷爾蒙有關,男女比大約是1比3;其餘置換手術則以半膝為主,有2大族群,一是因外傷導致關節3大部位的其中1部位受損的年輕人,年紀約40歲,另一群與全膝置換手術族群相同,為60歲以上長輩。
李炫昇說,置換全膝關節手術,通常用於嚴重的患者,一般患者可以簡單的補償手術改善,例如當軟骨輕微受損,因外傷受損且面積低於25平方公分時,可以「挖東牆補西牆」,從同一塊軟骨中,取負重較輕的軟骨,補受損軟骨,另也可以採取「軟骨再生法」,使用微創手術刺激骨髓幹細胞,在缺損的軟骨處,刺激長出纖維軟骨。
李炫昇解釋,人工膝關節置換後,至少可使用15到20年,對60歲以上患者,使用年限是足夠的,但對於年僅40歲的患者而言,等到60歲時可能再重新置換。因此多數醫師認為,若能延後置換手術的時間,就優先採取輔助治療。
健保給付標準
健保署統計,近來每年都有逾2萬人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術,以70歲以上占比最高,以106年為例,全膝關節置換術達2萬6千多件,其中超過70歲者占58%,其次是65至69歲者約22%,60至64歲占12%,60歲以下患者僅約8%。
衛福部中央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科長張淑雅表示,隨著台灣步入高齡社會,健保自104年起取消給付人工膝關節事前審查,但仍有相關規範:
●70歲以上患者,關節間隙小於二分之一以上之關節病變,至少接受保守療法三個月但治療無效者,即可申請給付。
●70歲以下患者,需同時具備關節間隙小於二分之一以上之關節病變,以及有兩個部位以上之關節病變,或是有一個部位之關節病變,且症狀嚴重,無其他治療方式可取代,即可申請給付。
●X光顯示明顯骨缺損3公分以上,關節肢體周圍骨折或需整塊異體移植的病例,也能申請健保給付,並可在術後以X光片或照片為佐證申報給付。
(記者劉嘉韻)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頸椎病來得早又難好!醫:穩定頸椎才治本
小五女童肩頸僵硬腰酸背痛 可能背書玩3C引起脊椎側彎
健康主題館/長期長短腳 小心骨盆歪掉
阿嬤用雙磷酸鹽類藥物治骨鬆 一轉身兩大腿竟骨折
肩推啪一聲 胸大肌竟斷裂…重訓常見五類傷害
重訓盛行、姿勢錯誤 退化性關節炎患者飆升
退化性關節炎年輕化 醫師:好發年齡提前至4、50歲
重訓盛行 姿勢錯誤 退化性關節炎患者飆升
鞋頭要有寬度和翹度 治療師教你7原則選對鞋足安心
女運將腳痛4年醫不好 竟是跗骨隧道症候群作怪
B肝帶原肝癌免疫治療有新法 北榮最新研究登國際期刊
醫病天地/練好肌力 膝蓋自然勇健
過年打麻將玩通宵 物理治療師教2動作舒緩下背痛
足底筋膜炎,光休息不會好!居家做3種運動緩解
初五收心操 找回你的工作狀態
過年打牌發財 這樣動不賠健康
春節猛滑手機 小心板機指
當心年假久坐不動招來痠痛 物理治療師教你三招緩解
新年當「沙發馬鈴薯」招來痠痛 試這3招可緩解
過年除舊布新 「大掃除護身6招」避免渾身痛
醫病天地/羊膜萃取物注射 背痛新療法
屁股痛開刀沒改善 骨關節壞死疑貪杯
貪杯男子屁股痛以為脊椎出問題動刀 沒緩解還變跛行
一張圖讓你春節打掃別犯下背痛 這情況最好看醫生
大掃除姿勢不當恐拉傷 簡文仁教4動作省時省力防受傷
有「年節主婦症候群」別怕!上背痛、下背痛、肩肘痛...醫師建議這樣做
會呼吸的痛! 隨著年紀增長,「肋骨骨折」每多斷一根死亡率增加
腰痠背痛原因為何? 醫:可從3面向辨別
喝可樂會骨鬆? 鈣質流失元凶找到了
膝蓋痛的人,該穿這2種鞋!骨科醫師:從預防到改善,你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
猜你喜歡
專家帶來天大的好消息:2025年這種疾病會消失不見
莊昕悅營養師/影響血糖的食物放後面…掌握5原則 糖友照樣嗑大餐
愛吃5食物恐讓胃食道逆流加劇!餐後1動作助緩解
40歲以後如何防止血管硬化?醫師分享6撇步讓血管變年輕
健檢常忽略腦血管檢查 醫:50歲以上民眾要做
重訓盛行 姿勢錯誤 退化性關節炎患者飆升
改善便秘、排解毒素 必知4大類膳食纖維資優生!
便秘拖久腸潰瘍恐要命?醫:6纖維蔬果、床上翻滾助排便
拉肚子變瘦是因排掉宿便?醫:當心「代誌大條」
數羊、睡八小時都NG!日本醫學教授破除七大「睡眠迷思」
腎不好不能吃香蕉?醫師點名傷腎地雷:止痛藥、不明中草藥保健品少碰
男生脫褲後嚇傻人?泌尿科醫曝這款驚嚇度5顆星:只能剁掉
男子挺台灣鳳梨大口吃 鳳梨卡食道差點窒息緊急就醫
長期頭暈千萬不可輕忽 合併8大症狀可能患重大疾病
一天追完50集韓劇!30歲女眼前一片黑影 確診飛蚊症
少女「抽菸加一天一罐汽水」牙齒發黑爛光 網友嚇:該刷牙了
輕熟女成月亮臉!3個月飆胖16公斤 北榮搶救腦內風暴
頸椎病來得早又難好!醫:穩定頸椎才治本
預知腦中的不定時炸彈「腦動脈瘤」 專家建議做1事!
一天放幾次屁正常?胃腸科醫師:不放屁才要當心!5建議觀察
60歲血壓忽高忽低 這原因讓他按時服藥無效
下背痛、坐骨神經痛如何舒緩? 物理治療師教坐椅子就能做的「簡易動作」
退化性關節炎年輕化 醫師:好發年齡提前至4、50歲
下肢「1徵兆」恐是心臟衰竭!醫:初期症狀難發現
愛吃甜食、油炸物易得糖尿病? 醫揭「關鍵原因」:小心還會傳給下一代
打呼易增中風、心肌梗塞風險!醫教側睡等6招助改善
阿嬤用雙磷酸鹽類藥物治骨鬆 一轉身兩大腿竟骨折
高血壓男劇烈腹痛急送醫 患「腸中風」放支架救命
發脾氣就是不理性?行為學家解析「憤怒的10 種成分」:那些躲在怒氣背後的真實情緒
1歲半童95%燙傷「皮膚都掉到地上」經歷50次手術仍笑口常開
你以為你很瘦嗎?這個器官胖起來,恐增加死亡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