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就醫x健保大數據」系列2,推出「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探討長者最關心的膝關節退化問題。從膝蓋卡卡到到腫脹疼痛,最後甚至寸步難行,關節炎是很多長者的痛,當膝蓋面臨「報廢」的命運,人工膝關節是再度行走的一線希望。
到底什麼時候該換?人工的是否永遠比不上天然的?手術使用的醫材, 健保與自費差異何在?我們請專家分析就醫數據、醫師提供專業意見,讓你在置換膝關節的路上不孤單。
近80歲的鄭爺爺最近為了置換人工膝關節煩惱不已,聽這個朋友說用健保的就好,但另外一位親戚又說,健保的人工膝關節「好像比較容易壞,沒幾年又要再換一次,還不如使用自費的,比較耐久。」到底健保給付的人工膝關節好,還是自費的較優?
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人工膝關節分為四個部分,包括大腿骨末端金屬套、小腿骨頂端金屬板、兩個金屬間的塑膠墊片(替代軟骨),以及塑膠膝蓋骨等組件;其中,可能需要「再置換」的組件,大部分都是金屬板間的塑膠墊片。
1.健保收載239項特材 僅37項未給付
健保自開辦以來就給付人工膝關節,整組支付約4萬4千點至5萬1千點,截至107年底,健保全額給付的人工膝關節特材共有239項,經健保署掌握未納入健保給付、需要全額自費的人工膝關節醫材有37項,而在這37項需自費的醫材中多數是塑膠墊片,其實有35項可以找到健保給付特材供民眾選用。
為確保醫材品質,健保署在給付特材前,均會邀集臨床專家協助把關人工膝關節組件的安全、效能以及相關成本效益,再從臨床專業角度評估是否納入健保給付。健保以民眾為最大利益為考量,若有健保給付的資源,就應該提供給患者使用,才能達到社會福利保險的美意。
李伯璋指出,由於人工膝關節置換術需開刀、住院,一般診所無法進行,必須在醫院執行。用健保大數據資料統計106年執行全膝關節置換術共約2萬7千件,健保給付特材總額約13億元;而全國有227家醫院執行此手術,其中82%的醫院,有超過半數以上的患者會選用健保人工膝關節。
2.混搭使用者 自費塑膠墊片最多
進一步分析發現,106年接受全膝關節置換手術的2萬7千名患者中,六成五全部選用健保給付特材,僅有三成五會混搭健保特材與自費醫材,其中自費項目又以替代軟骨的塑膠關節墊片占率最高,選用整組(四個組件)全自費的人數非常少。人工膝關節四個組件的價格有所差異,以塑膠墊片為例,一般曲度的健保支付5千多點,高彎曲度的支付1萬3千多點,而自費的塑膠墊片則要3萬3千元至8萬4千元不等。
李伯璋譬喻,就如同汽車有不同的品牌、不同配備及材質,而有不同價格,有人認為可以代步就好,但有人顧及安全會買配備較優的車輛,也有人有品牌迷思,或認為「名牌」、「貴的」就一定比較好。
3.追蹤統計 健保醫材同樣耐用
部分患者選擇自費墊片,可能是認為自費墊片材質比較「耐磨」。但健保統計,103年有2萬2369位患者進行全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其中自費者僅3261人,並自該年度起連續追蹤3年發現,使用健保墊片與自費墊片的病患,其重置率,也就是再做一次手術換新墊片的比率都只有1.4%,意即短期追蹤顯示,健保墊片並沒有坊間所謂「比較不耐用」的狀況。
4.平均可用10至15年 甚至更久
「大數據與實證可告訴我們,健保墊片是有品質保證的。」李伯璋表示,臨床醫師評估發現,健保給付的關節墊片平均可使用10至15年,若保養得好,甚至可用更長。
根據106年資料顯示,置換人工膝關節的患者,以70歲以上長者最多,占58%,其次是65至69歲,約22%,若以70歲置換人工膝關節、墊片能使用15年來計算,約使用到85歲甚至更久,因此,健保給付的關節墊片可以滿足大多數患者的使用需求。除非體重過重、活動力較強的患者,可考慮使用自費墊片。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