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多年,仍有許多民眾輕忽骨質疏鬆症對健康的威脅,甚至以為骨鬆性骨折只要開刀把骨頭接回去,就能繼續走路。
一位76歲阿嬤,長年住鄉下,出門、回家都需爬坡,運動量也足夠。5年前因腰痠背痛到院檢查,才發現骨密度T值只有-4.8(-2.5即為骨鬆) ,開始服用藥物。治療期間卻仍然歷經3次骨折,一次比一次嚴重,最後共6節脊椎骨骨折,即使動了手術,也打了骨水泥,仍痛到無法走路。
回診後,針對骨鬆採取更積極的治療,使用同時增加骨密度及骨品質的造骨促進藥物,阿嬤從以前坐輪椅進診間,到後來可以自己拄著拐杖慢慢走進來,還會開玩笑說:「我的骨頭好像越來越勇了!」
民眾對骨鬆防治觀念多仍停留在「保密防跌」,但骨鬆發生原因除了骨量變少,容易忽略的是骨頭品質也相對變差,使得骨骼更脆弱,容易因為一點點碰撞就骨折。就算患者進行延緩骨密度流失的治療,也會因為骨頭品質很差,加上脊椎骨折造成駝背、身體重心向前更容易跌倒,一跌倒骨頭就斷,讓骨折術後復原狀況不盡理想。
骨質疏鬆症若未積極治療,容易骨折,失能風險高。根據文獻,骨質疏鬆症病人若發生髖骨骨折,近七成無法從床上移動到椅子、八成以上患者無法再走出房間、有九成患者無法爬樓梯,以至於骨折後一年內死亡率與晚期乳癌相當。就算骨鬆性骨折臥床,也不用以為只能在輪椅上度過餘生,只要積極治療,就能降低骨折風險,有助恢復行動力。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