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除這痠那痛 先找出「加害者」
Q痠痛,找復健科還是骨科?
醫師提醒:除了解痛,還要找到痠痛「加害者」。
衛福部金門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鄭琦加表示,許多慢性的疼痛,會痛的地方都是「受害者」,必須抽絲剝繭地去找到「加害者」,才不會讓疼痛反覆發作,所以不是找哪一個科別的問題,而是要看醫師是否能幫你找到「加害者」。
復健科醫師可以做的,是除了在解決現有疼痛外,去找到疼痛表現背後可能有的力學失衡問題以及根源的病因。舉例而言,膝痛或腰痛的患者,可能有足弓塌陷或長短腳問題;主婦的下背痛,可能是肩膀活動度不足造成的代償壓力;膝關節的疼痛可能來自於臀部肌肉力量不足無法穩定髖關節。
當醫師能用全面且追本溯源觀點做到詳盡診察與評估,並提供相對應治療模式,疼痛會更有機會「斷根」。
Q何時要冰敷,何時該熱敷?
醫師提醒:紅、腫、熱、痛時期是冰敷,過後是熱敷。
很多人會問「是不是48小時內要冰敷?」 前一陣子「6小時內冰敷」的說法也很流行,鄭琦加說,其實不用那麼拘泥於時間點,只要記住一個概念,「紅、腫、熱、痛時期就是冰敷,過了之後就是熱敷。」
冰敷的功用與目的是希望藉由降低組織溫度來降低疼痛與痙攣,使局部血管收縮及降低血管通透度來減少腫脹,以及降低細胞的代謝。熱敷則有減緩疼痛,放鬆組織,使組織延展性增加,增加局部血流及提高細胞代謝的效果。
之所以不適宜用單一個時間去劃分冰敷與熱敷,是因為還要考量受傷的部位、嚴重程度、疼痛與腫脹狀況來決定。例如腳扭傷一周後,如果又因走路太多而腫起來,還是可以先冰敷,等腫脹退去後再熱敷。另外,冰敷與熱敷時間最好不要超過20分鐘,若在脂肪較少的位置,如膝蓋、手肘、腳踝等部位,時間要縮短,且不定時檢視皮膚狀況,避免受傷。
Q肌肉鬆弛劑與止痛藥該不該吃?有無副作用?
醫師提醒:急性期服用就好,別超過一周。
鄭琦加說,可以吃,但要知道怎麼吃。
她進一步解釋,口服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確實存在潛在副作用,可能會造成胃潰瘍和影響腎臟功能;肌肉鬆弛劑則有嗜睡的副作用,若需要開車及操作器械要特別小心。
口服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正確使用方式是剛受傷就要使用,最好是受傷的三天內,且不建議服用超過一周,肌肉鬆弛劑一樣建議在急性期使用就好。
Q如何讓幫媽媽正確做復健?
醫師提醒:先到醫院,讓專業協助。
鄭琦加表示,如果沒有正確觀念,很容易讓自己一再受傷甚至惡化。到醫院做復健,除了治療外,更重要的是可了解根源病因,以及回家後可以做的居家運動,以達到更好復原。
另外也會建議患者平日可做伸展運動及肌力訓練,幫助疾病不復發,依據患者時間、工作型態、對復原速度的要求、及對治療方式的接受度,一起討論、設計最適合患者的治療方式。
中醫解痠痛
金門福慧中醫診所醫師洪金烈表示,疼痛在醫療上是「上帝給的禮物」,疼痛才會讓你覺得要休息,若不痛可能會做到斷掉。因此,止痛本身在醫學來說,是很矛盾的事。尋找疼痛的原因及其意義,才是醫師及病人的方向,也才可令疼痛緩解終止,找到動靜平衡之道。
舒緩痠痛的穴位
洪金烈說,要找到痠痛的原因,例如頭痛,先找到原因,若是受風就按摩局部,像風池穴或合谷穴,合谷穴是中醫臨床常用來治痛的要穴。它是手陽明大腸經上的穴道,像頭痛、眼睛痛、牙痛、喉嚨腫痛等,都可以按壓此穴道舒緩。
腰痠背痛→委中穴
若是因搬重物、坐姿不良,而引起腰痠背痛,可按壓委中穴,來治療腰、脊、背等疼痛。但最重要的還是留意姿勢,強化腰部肌肉,避免冰冷飲食,腰痛再犯率就會降低許多。
五十肩、肩頸痠痛→陽陵泉
一般外傷或筋骨方面如拉傷、關節炎、五十肩、肩頸痠痛、運動傷害、扭挫傷、落枕,按壓專管筋骨病的膽經穴位「陽陵泉」,將陽陵泉疏通,筋骨的不適也會減緩。
編輯推薦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多重外傷隱形殺手 長庚研發AI揪骨盆骨折
早期膝關節內側軟骨磨損 醫師:半套人工關節即可改善
全台350萬人的困擾!退化性關節炎影響行動 醫建議手術
老母連杯子都拿不了 微創手術重建韌帶關節助恢復
8歲童車禍腿骨折長短腳 這技術助他無須拐杖即可行走
換人工膝關節後想及早復原 治療師建議這3招
總是膝蓋痛怎麼辦? 骨科醫師教日常6招保養
醫病天地/婦左肩肌腱鈣化 震波治療解痛
動太多或太少皆可能引起 醫教2招預防退化性關節炎
閃到腰9成可自行好轉 復健科醫提醒3情況盡速就醫
婦人腰痠背痛到不行才揪出骨鬆病因 花5年救回骨質
刺青師傅長期彎腰下背痛 水冷式射頻解痛術改善疼痛
常嗆到是肌少症警訊!復健科醫一招讓口咽喉部肌肉更有力
運動傷害當下該冰敷還熱敷? 醫:有幾種情況增生療法助修復
走路常踢到地板、半蹲無力,肌無力警訊!2招測試下肢肌力夠不夠
跑步出現「跑者膝」疼痛困擾 學會這三招明顯改善
女子下背痛長期無法入睡 原來是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
退化性膝關節炎別急著開刀 先讓醫師試一試這方法
全身痠痛可以推拿、整骨嗎?骨科醫師:4種情況不建議!嚴重恐脊椎骨斷裂
移工做脊椎手術 匿名恩人幫大忙
醫病天地/髖關節退化性關節炎 超音波導引注射改善
醫病天地/9旬嬤跌倒骨折 骨鬆症害的
醫病天地/騎單車騎到手麻 原來手腕尺神經損傷
健走會讓小腿變粗? 醫揪「常見錯誤」:走來走去不算運動
阿嬤髖關節退化難走路 醫師一招治療重拾走路樂趣
蹲跪盤腿坐易退化性關節炎!預防關節退化,4件事平常就要做到
健身完請人推壓竟致骨裂 復健醫:運動後拉筋自己來
8旬嬤1周跌2次骨折開刀!醫師公開「常跌地點」教保命防跌
驕傲的翹臀痛到睡不著!33歲女確診梨狀肌症候群
預防脊椎側彎?專家傳授簡易居家脊椎矯正3運動
猜你喜歡
為什麼有「老人味」?皮膚科醫師揭3大臭味來源
你的肺有多老?專家教你用一招簡單診斷肺年齡
飲料喝半糖也會糖尿病?營養師分析「含糖地雷」食物,韓式炸雞也上榜
洗完頭真的得用潤絲精?潤絲精可與洗髮精一起用?專家解惑
你有雙下巴嗎? 小心是血管疾病警訊
熟女失禁悲嘆都停經了還買衛生棉 用這招後開心趴趴走
睡不好很傷身!規律運動、調整睡前吃點心習慣…專家提點「好眠10招」
女友下體狂流「寶可夢」般墨綠色液體 男聞味道瞬間崩潰
月經量變少,是不是提早進入更年期?醫師教先判斷這些事
常腹瀉、傷口慢好…免疫力低下病毒易入侵!醫師教從生活型態5方面調整
如何增加持久度?多打手槍有用嗎?醫教3招鍛鍊助延長
控血糖先吃菜再吃肉?專家揭正確進食順序:大部分人都做錯
血壓高應該會頭痛?醫曝高血壓為什麼是寧靜殺手
你有多硬?勃起硬度也分等級!醫:硬度不足恐增心肌梗塞風險!
總是膝蓋痛怎麼辦? 骨科醫師教日常6招保養
9種人最易養出膽結石 醫提醒:右上腹部不舒服當心
媽祖遶境徒步遠行 醫師提醒注意2件事避免致命風險
「天邊孝子」批評給壓力,照顧者情緒爆發!轉念5方法
國人40歲以上成人夜尿盛行率近4成 醫曝常見4大原因
痛風不能吃豆類製品?醫:限錯飲食對控制尿酸沒用!真正不能吃的是這些
喉嚨異物感可能與6大類問題有關 醫:這個部位的最要警覺
全台350萬人的困擾!退化性關節炎影響行動 醫建議手術
換季就全身癢爆!皮膚科醫認證蕁麻疹7大止癢攻略
動太多或太少皆可能引起 醫教2招預防退化性關節炎
7種大便型態代表什麼?醫:4種情況要當心,盡早就醫
吃飽就打嗝、放屁…3動作緩解脹氣 少吃這些高產氣食物
台灣百萬人有腸躁症 可試低腹敏飲食
洗髮精加水稀釋用更久?皮膚科醫揭「可怕下場」
你是落枕高風險群嗎?醫提醒:伴隨其他症狀當心
常嗆到是肌少症警訊!復健科醫一招讓口咽喉部肌肉更有力
腳麻腰痛誤為坐骨神經 開刀取15公分國內最大骨盆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