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很重要,好的關節能讓人像變形金剛機器人,活動自如;壞的關節像古老的機器人,移動和功能有限。」台中榮民總醫院骨科部關節重建科主任唐國民指出,關節炎是老化過程的正常現象,但不只是年紀增長,發生挫傷、拉傷、扭傷、骨折等因素,也會引起關節炎,最終造成關節退化。
軟骨受傷 再生機率低
關節是人體的一部份,骨骼支撐人體,肌肉讓身體活動,韌帶是骨頭之間的軟組織,可以讓關節自由活動。醫師說,骨科就是照顧關節、骨骼、韌帶的臨床醫學。
唐國民說,認識關節炎要先瞭解關節的組織,膝關節是人體最大的關節,保護關節的軟骨由第二型膠原蛋白組成,構造像網狀,有水球包覆,關節軟骨沒有血管,沒有神經支配,所以一旦軟骨受傷,不會覺得痛,受傷了再生機率也很低。
關節軟骨 有如避震系統
「關節軟骨」可以緩衝走路的力量,吸收震動,保護關節。所以,健康的軟骨好像安全氣囊,如果關節軟骨不健康,就像鋼筋斷裂,失去保護膝蓋的功能,關節軟骨的結構和功能持續喪失,就會發生退化性關節炎。
唐國民表示,目前醫學臨床上的關節炎,74%是退化性引發、10%是類風濕性、5%是痛風引起、11%是其他原因造成。而在台灣,65歲以上,平均每2人有1人罹患退化性關節炎,這是正常使用下軟骨自然磨損的老化現象,患者應該以健康的心態面對這個病症。
外力造成傷害 關節提早耗損
值得注意的是「次發性關節炎」,誘發原因有可能是其他外力、事件造成,例如過度工作、受傷、感染、遺傳、肥胖、新陳代謝疾病,讓關節超過正常使用,造成損耗。
一旦發生,患者要改變生活型態,調整姿勢,少搬重物、控制體重,減輕膝關節負擔,例如避免蹲、跪、跑、跳、爬山、上下樓梯要慢或減少次數。體重減輕也能減少負荷,可拿柺杖或雨傘支撐,分散重量。
關節缺緩衝 怕痛不動成肌萎
唐國民說,患者會發現自己罹患關節炎,多是疼痛引起。人體的構造十分奧妙,當軟骨破裂,關節之間的骨頭少了緩衝,直接摩擦、撞擊開始變硬,骨頭變得空洞,周邊會增生「骨刺」,看似要保護關節,但是骨刺的生長會讓人疼痛,進而不想運動,少運動會引發肌肉萎縮,變成惡性循環。
臨床上常見嚴重的膝關節退化,容易變成O型腿或X型腿,而O型腿又比X型嚴重,可能要換人工關節。
積極接受治療 更要適量運動
目前治療退化性關節炎有「保守治療」、「積極治療」,前者是改變生活形態、復健物理治療、口服藥物、保健食品;當保守療法已經無效,可考慮接受積極治療,例如關節鏡手術、高位脛骨切除、人工關節置換。
唐國民說,除了上述的治療方法,目前市面上也有新的保健食品,由天然植物透過獨家冷萃濃縮技術萃取出活性關鍵元素-活關素75,安全性高,素食可用。活關素75經臨床研究證實,可有效降低關節發炎,改善患者關節疼痛、僵硬、活動力不適等問題,更重要的是,可抑制軟骨磨損,中國附醫復健科臨床研究更證實可有效改善患者步態,行走上不費力,讓患者回復正常生活。
醫師也提醒關節炎的病人「要運動,否則越不動,會讓肌肉萎縮」。可詢問復健科醫師加強肌力訓練的方法,例如拉筋;推薦的運動有游泳、騎腳踏車,游泳可藉由水的浮力減少不適;但若膝蓋彎曲不舒服,騎腳踏車就不建議。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