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16種食材炒過之後更營養!β-胡蘿蔔素助養眼、顧心、護肺、好處多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療/ 婦科

「子宮頸糜爛」不是病!它是一種正常生理現象


圖/ingimage

一聽到「宮頸糜爛」,人們會本能的緊張,覺得都糜爛了肯定是很嚴重的疾病了。在過去人們普遍認為宮頸糜爛是一種病理改變,甚至是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發病的高危因素,因此醫生會做微波、冷凍、激光甚至宮頸環形電切等手術來治療。但宮頸糜爛聽著很可怕,其實他並不是疾病,而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

宮頸糜爛?沒有這個病

早在2008年出版的第7版《婦產科學》教材中,已經取消了「宮頸糜爛」這個病名,以「宮頸柱狀上皮異位」生理現象取代。

因為醫學發現,宮頸糜爛其實是一種生理性改變,只不過是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宮頸管內的柱狀上皮外移,與覆蓋宮頸管外表的複層鱗狀上皮相比,色澤更鮮紅,看似「糜爛」而得名,通常不用治療。

正常生理情況下,宮頸上皮由2種不同的細胞,分別是子宮頸陰道部的鱗狀上皮和子宮頸管的柱狀上皮。婦科檢查時靠外側的鱗狀上皮覆蓋的地方表現為光滑,類似正常黏膜顏色,但靠頸管內的柱狀上皮覆蓋的地方,因為柱狀上皮單層,血管可見,比較嫩紅,看上去像是充血的表現。把充血的柱狀上皮覆蓋的區域稱為「糜爛」,所以其實不是真的糜爛,只是宮頸管內的柱狀上皮在雌激素作用下向外側延伸出來。

宮頸糜爛意味著宮頸癌?

宮頸柱狀上皮外移,和宮頸癌沒有直接關係. 換句話說,宮頸癌或者癌前病變可以表現為宮頸糜爛,但通常是在有由HPV感染等致癌因素的持續刺激下的糜爛才會發展成為宮頸癌!

生理性糜爛

生理性糜爛,是指女性生理狀態下受體內雌激素的影響發生的宮頸管內柱狀上皮的異位(外移),婦科體檢時,外觀宮頸呈現糜爛狀態。在排除宮頸癌及宮頸的炎症外,考慮為生理性柱狀上皮異位,一般是不需要處理的。

病理性糜爛

病理性糜爛,是子宮頸慢性炎症的一種類型,屬於婦科炎症,只是炎症發生在宮頸上,他主要表現就是白帶增多和腰酸等,有的則沒有任何症狀。病因是各式各樣的,如:細菌、真菌、支原體、衣原體、HPV(人乳頭狀瘤病毒)感染等生物因素;人流、分娩、手術等造成的宮頸損傷;性活動過早、性伴侶過多,不潔性生活、性生活過度頻繁等。

 <br />圖/ingimage

圖/ingimage

宮頸糜爛需要治療嗎?

當無病原微生物感染時,宮頸糜爛無臨床症狀,或僅表現為分泌物增多,不需進行治療。但是宮頸的定期檢查很有必要,這不是為了預防宮頸柱狀上皮異位,而是為了預防宮頸癌。

宮頸癌的發生與人乳頭狀瘤病毒(HPV)的持續感染有關,高危型HPV持續感染患者,在宮頸鱗柱交接移行帶(轉化區)容易發生癌前病變和宮頸癌。自從有了宮頸細胞學檢查以後,宮頸癌的死亡率有了大幅度的下降,預防的關鍵就是定期進行宮頸病變的三階梯篩查。

在排除宮頸細胞學異常的情況下,沒有症狀的宮頸糜爛無需治療;對有接觸性出血、陰道分泌物增多等症狀明顯的女性可採用物理治療。物理治療的方法很多,選擇時應遵從醫生指導,掌握正確的適應症,注意操作的規範性。牢記由於宮頸糜爛與宮頸的癌前病變或者宮頸癌在肉眼檢查上很難區分。因此,對於宮頸糜爛,在進行治療前都需要先做宮頸防癌檢查排除宮頸癌前病變和宮頸癌。

定期宮頸檢查很重要

宮頸癌的發生與人乳頭狀瘤病毒(HPV)的持續感染有關,宮頸鱗柱交界區移行區受到病毒等致癌因素的持續刺激下容易發生癌前病變和宮頸癌。因此定期進行宮頸的防癌篩查很有必要,這不是為了預防宮頸柱狀上皮異位,而是為了早期發現宮頸癌前病變和宮頸癌。

目前建議:21歲以後的女性應該每年進行一次宮頸刮片檢查,必要時聯合作HPV檢查,如果連續3次HPV和宮頸刮片檢查都陰性,可以間隔時間延長到3年檢查一次,至65歲後,根據既往篩查結果決定後續篩查間隔及時間。

總結: 宮頸糜爛聽著很可怕,其實並不是疾病,而是一種生理現象,但也不能麻痺大意!所以請記得定期進行宮頸篩查。

原文出處

癌前病變 HPV 子宮頸管 婦科 雌激素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