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的子宮內膜異位,有時外觀像惡性腫瘤,讓人捏把冷汗,甚至可能被誤以為癌症。一名25歲女性,長期經痛,並在一次劇痛後就醫,被誤診為惡性腫瘤,並被告知須切除子宮與卵巢,好在她慎重起見、再赴別家醫院確認,結果大翻盤,確診為良性的「瘜肉樣子宮內膜異位症」。
國泰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蔡亞倫說明,「瘜肉樣子宮內膜異位症」是一種子宮內膜異位症,只是它非典型,也相當罕見,其腫瘤邊緣呈不規則狀,外觀與惡性腺肉瘤或子宮內膜基質惡性肉瘤相似。
蔡亞倫表示,要鑑別「瘜肉樣子宮內膜異位症」或惡性腫瘤,需要經過3道程序—首先是影像學檢查,患者須接受陰道超音波檢查,觀察腫瘤質地是否不均、形狀是否不規則、血流是否增多且阻力下降、卵巢囊腫中膈是否變厚等,如有這些情況,惡性腫瘤機率較高,假如合併有腹水,罹癌機率更高。
其次,須抽血檢驗三大腫瘤標記,包括癌抗原125(CA 125)、癌胚抗原(CEA)與癌抗原19-9(CA 19-9),另外,較年輕族群生殖細胞腫瘤盛行率較高,因此醫師可能另外測其他腫瘤標記。
蔡亞倫表示,前述3種腫瘤標記都是醣蛋白類,可能在惡性腫瘤生長過程中被製造出來,但也可能源於體內發炎反應等造成濃度上升,因此若發現數值異常,還不能斷定罹癌,必須經過第三關,也就是取出腫瘤組織,給病理科醫師分析良性或惡性。
蔡亞倫說,上述個案接受陰道超音波檢查,發現長達10公分的不規則狀、質地不均勻的腫塊,但經腹部及骨盆腔電腦斷層掃描,並未發現明顯的骨盆腔及腹主動脈淋巴結侵犯。接著,抽血檢查血液腫瘤指數,發現CA-125異常,不過其他腫瘤指數(CEA、CA-199、AFP、β-HCG、LDH)正常。
進行婦科解剖手術,並取出病理切片加以分析,最終確認是良性的「瘜肉樣子宮內膜異位症」,只須切除腫塊,不須切除切除子宮、卵巢及輸卵管。
蔡亞倫提醒,女性經期骨盆腔疼痛、經血量過多、經痛無法緩解、經痛越來越嚴重、非經期時骨盆腔也痛、性交疼痛等症狀,可能有嚴重的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腺症或巧克力囊腫,出現上述症狀時,須盡速就醫接受檢查。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