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神經失調找不出病因?你可能看錯科了
自律神經失調是哪裡出問題?
很多人顧名思義,覺得既然是「神經失調」,那應該是神經科醫師最擅長的吧?其實不然。神經科醫師在門診時,面對自訴自律神經失調的病友,常常是一個頭兩個大。因為其實造成自律神經失調的病因最常見的情形下,並不是神經系統本身的問題。為什麼呢?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自律神經。
分成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在身體許多的器官上,扮演協調功能的角色。比方交感神經系統,讓瞳孔擴張、心跳加速、支氣管擴張、汗腺分泌、抑制腸蠕動;而副交感神經系統,大致上則扮演與交感神經相反的角色。在許多的神經系統疾病,不論是大腦的疾病,脊髓的疾病,週邊神經的疾病,都可能併發自律神經功能的缺損。
自律神經失調該看哪一科?
有意義的自律神經功能障礙,會有明顯的客觀證據。比方說很明顯的姿勢性低血壓,明顯的心跳次數變異,甚至於流汗功能失調,腸胃蠕動異常。這些情形在已經確診神經系統疾病,如:腦中風、巴金森症、末梢神經病變...等這些的病患,常有客觀數據的證實。但是在臨床上,一般人口中所謂的自律神經失調,九成以上,不是屬於這種情形。大多數人在壓力大,緊張、焦慮、憂鬱的時候,常出現頭痛、頭暈、頭皮發麻、眩暈、耳鳴、眼睛乾澀、流眼淚、喉嚨不舒服、心悸、胸悶、呼吸不順、腸胃不適、消化不良、頻尿、肢體麻木感、肩頸酸痛麻脹,這些多重系統,變異性很大的症狀。也常常經過很多詳細的檢查,全部都得到正常的結果。於是臨床上,有許多自律神經失調的病友,腸鏡、胃鏡、心臟的檢查、神經的檢查,所有想得到的檢查都做了,卻得到全部正常的結果,還是找不出病因,為什麼找不出病因呢?
因為真正的病因,並不是這些檢查能夠查出來的。最常見的病因是因為憂慮、焦慮及緊張這些心理因素,影響到身體的反應,就是所謂的身心症。這種情形,器官本身是沒有問題的,所有的症狀,都是來自於心理上的壓力,所以當然所有的檢查都是正常。那這時候該怎麼辦呢?這時候我們通常會建議,懷疑自己有自律神經失調的病友,先請詢問常看家庭醫師或家庭醫學科醫師,做初步的評估,如果初步評估覺得主要的原因是來自於心理的因素,請儘快尋求精神科相關專科醫師的協助。症狀輕微的,在家醫科醫師手中也可以得到很好的照顧,而不是在各大醫院,看了一個又一個的神經科醫師,全部得到正常的結果,還是沒有辦法解決問題。
如何調適情緒與壓力的抗衡
1.規律運動養成
我們可依照個人狀況找尋適合自己的運動(如:慢跑、健走、騎腳踏車、瑜伽等),並且維持一星期三次,每次至少三十分鐘的運動時間。
2.保持正常作息
平時要特別維持睡眠品質的穩定,規律的作息可以維持生理時鐘的正常運作。生理時鐘若被打亂,情緒與自律神經也容易受到影響而失衡。
3.良好生活習慣
良好的飲食習慣、均衡飲食,避免過量飲酒或是攝取過量咖啡因(建議攝取咖啡因含量每天不超過300ppm)。
4.重視時間管理
當時間運用與安排不當,易導致挫折與壓力,久而久之就會處於疲累、提不起勁的狀態。
5.尋求紓壓管道
想防止壓力累積過多,適時地紓發壓力,找尋合適的紓壓管道,如:郊外散心、找親友吐苦水、培養個人休閒興趣等。若因忙碌而犧牲紓壓時間,容易累積壓力,使身心狀態失衡。
6.學習放鬆技巧
簡單的放鬆技巧有助於即時紓壓,如:腹式呼吸、冥想或是肌肉放鬆法都對身心很有幫助,可以向相關專業人士學習。
所以如果懷疑自己有自律神經失調症狀的病友,請儘快請家庭醫師或家庭醫學科醫師,做初步的評估或轉介。請不要再為了全身上下多重系統的症狀,奔波於各科做無止境的檢查。針對根本的原因治療,這樣才能讓這些擾人的症狀,早日獲得改善。

亞東醫院
亞東醫院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女護理師腦動脈瘤破裂存活 醫:第一時間送醫是關鍵
腳麻腰痛誤為坐骨神經 開刀取15公分國內最大骨盆腫瘤
癲癇記憶變差 新型手術大幅改善
突斷片、失憶連說話都難 竟是腦瘤引發癲癇
40歲男為帕金森氏症所苦 深部腦刺激術助恢復生活
走另外一條路線回家…打破習以為常讓大腦更靈活!保持睿智的5項生活小事
手抖、行動慢…恐罹巴金森氏症,一張表自我檢測
睡不好服用安眠藥,精神卻愈來愈差? 專科醫揭「關鍵原因」:小心留後遺症
如何讓大腦得到高效休息 腦神經科醫師給出這個建議
睡不好是失眠還是睡眠不足?專家:2者不是同件事
一天要睡多久才夠?睡眠專業醫師教你一招判斷
偏頭痛吃止痛藥沒用?一類偏頭痛當心中風風險高
帕金森氏症患者怎麼吃?醫師建議4點健康飲食指南
婦人牙痛久治不癒失眠抑鬱寡歡 元兇竟是三叉神經痛
你正值發病年齡嗎?帕金森氏症10症狀中3項別輕忽
常偏頭痛這「3種食物」最好要避開! 你吃對了嗎?
頭部外傷常要求「照電光」安心 醫:請尊重專業評估
長庚研發聚焦超音波 有助治腦瘤
血腦屏障打開了!長庚聚焦超音波系統助腦瘤投藥
醫病天地/腦瘤清醒手術 避免傷及神經功能
3個月飆胖16公斤 北榮鼻視鏡摘除腦腫瘤
預知腦中的不定時炸彈「腦動脈瘤」 專家建議做1事!
顏面神經麻痺跟中風怎麼分?三大徵兆看分明!醫師:及早治療助恢復
腦幹被壓迫手麻沒感覺!2利器輔助手術後…下床活動了
急性腦中風快打119協助送到對的醫院!醫師提醒:就醫前要記住的三件事
醫病天地/沒事愛熬夜 肥胖、慢性病易上身
健忘、走路不穩恐非正常老化! 留意失智症警訊免惡化
腦動脈瘤無聲不定時炸彈 婦駕車陷昏迷醫籲控制血壓
靠睡眠清除大腦有害代謝物?研究揭一關鍵是重點
波多野結衣顏面神經麻痺停工 醫:及早治療兩周可好
猜你喜歡
為什麼有「老人味」?皮膚科醫師揭3大臭味來源
你的肺有多老?專家教你用一招簡單診斷肺年齡
飲料喝半糖也會糖尿病?營養師分析「含糖地雷」食物,韓式炸雞也上榜
如何增加持久度?多打手槍有用嗎?醫教3招鍛鍊助延長
熟女失禁悲嘆都停經了還買衛生棉 用這招後開心趴趴走
55歲男牙齦紅腫掉4齒 嘉基發現他另患這病互相影響
洗完頭真的得用潤絲精?潤絲精可與洗髮精一起用?專家解惑
你有雙下巴嗎? 小心是血管疾病警訊
月經量變少,是不是提早進入更年期?醫師教先判斷這些事
常腹瀉、傷口慢好…免疫力低下病毒易入侵!醫師教從生活型態5方面調整
防空汙,外出要戴防霾口罩嗎?胸腔科醫破解迷思
血壓高應該會頭痛?醫曝高血壓為什麼是寧靜殺手
你有多硬?勃起硬度也分等級!醫:硬度不足恐增心肌梗塞風險!
總是膝蓋痛怎麼辦? 骨科醫師教日常6招保養
睡不好很傷身!規律運動、調整睡前吃點心習慣…專家提點「好眠10招」
控血糖先吃菜再吃肉?專家揭正確進食順序:大部分人都做錯
女友下體狂流「寶可夢」般墨綠色液體 男聞味道瞬間崩潰
女護理師腦動脈瘤破裂存活 醫:第一時間送醫是關鍵
關節凸出、腳長繭當心!骨科醫教拇指外翻自測法
國人40歲以上成人夜尿盛行率近4成 醫曝常見4大原因
9種人最易養出膽結石 醫提醒:右上腹部不舒服當心
台灣百萬人有腸躁症 可試低腹敏飲食
全台350萬人的困擾!退化性關節炎影響行動 醫建議手術
吃飽就打嗝、放屁…3動作緩解脹氣 少吃這些高產氣食物
穀雨易患熱性感冒 2招有效斬斷病徵發起!
女童患「高致命」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醫師:留意4大症狀
喉嚨異物感可能與6大類問題有關 醫:這個部位的最要警覺
洗髮精加水稀釋用更久?皮膚科醫揭「可怕下場」
「天邊孝子」批評給壓力,照顧者情緒爆發!轉念5方法
痛風不能吃豆類製品?醫:限錯飲食對控制尿酸沒用!真正不能吃的是這些
空氣品質亮紅燈 醫提醒少出門外也要關緊門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