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神經失調找不出病因?你可能看錯科了
自律神經失調是哪裡出問題?
很多人顧名思義,覺得既然是「神經失調」,那應該是神經科醫師最擅長的吧?其實不然。神經科醫師在門診時,面對自訴自律神經失調的病友,常常是一個頭兩個大。因為其實造成自律神經失調的病因最常見的情形下,並不是神經系統本身的問題。為什麼呢?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自律神經。
分成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在身體許多的器官上,扮演協調功能的角色。比方交感神經系統,讓瞳孔擴張、心跳加速、支氣管擴張、汗腺分泌、抑制腸蠕動;而副交感神經系統,大致上則扮演與交感神經相反的角色。在許多的神經系統疾病,不論是大腦的疾病,脊髓的疾病,週邊神經的疾病,都可能併發自律神經功能的缺損。
自律神經失調該看哪一科?
有意義的自律神經功能障礙,會有明顯的客觀證據。比方說很明顯的姿勢性低血壓,明顯的心跳次數變異,甚至於流汗功能失調,腸胃蠕動異常。這些情形在已經確診神經系統疾病,如:腦中風、巴金森症、末梢神經病變...等這些的病患,常有客觀數據的證實。但是在臨床上,一般人口中所謂的自律神經失調,九成以上,不是屬於這種情形。大多數人在壓力大,緊張、焦慮、憂鬱的時候,常出現頭痛、頭暈、頭皮發麻、眩暈、耳鳴、眼睛乾澀、流眼淚、喉嚨不舒服、心悸、胸悶、呼吸不順、腸胃不適、消化不良、頻尿、肢體麻木感、肩頸酸痛麻脹,這些多重系統,變異性很大的症狀。也常常經過很多詳細的檢查,全部都得到正常的結果。於是臨床上,有許多自律神經失調的病友,腸鏡、胃鏡、心臟的檢查、神經的檢查,所有想得到的檢查都做了,卻得到全部正常的結果,還是找不出病因,為什麼找不出病因呢?
因為真正的病因,並不是這些檢查能夠查出來的。最常見的病因是因為憂慮、焦慮及緊張這些心理因素,影響到身體的反應,就是所謂的身心症。這種情形,器官本身是沒有問題的,所有的症狀,都是來自於心理上的壓力,所以當然所有的檢查都是正常。那這時候該怎麼辦呢?這時候我們通常會建議,懷疑自己有自律神經失調的病友,先請詢問常看家庭醫師或家庭醫學科醫師,做初步的評估,如果初步評估覺得主要的原因是來自於心理的因素,請儘快尋求精神科相關專科醫師的協助。症狀輕微的,在家醫科醫師手中也可以得到很好的照顧,而不是在各大醫院,看了一個又一個的神經科醫師,全部得到正常的結果,還是沒有辦法解決問題。
如何調適情緒與壓力的抗衡
1.規律運動養成
我們可依照個人狀況找尋適合自己的運動(如:慢跑、健走、騎腳踏車、瑜伽等),並且維持一星期三次,每次至少三十分鐘的運動時間。
2.保持正常作息
平時要特別維持睡眠品質的穩定,規律的作息可以維持生理時鐘的正常運作。生理時鐘若被打亂,情緒與自律神經也容易受到影響而失衡。
3.良好生活習慣
良好的飲食習慣、均衡飲食,避免過量飲酒或是攝取過量咖啡因(建議攝取咖啡因含量每天不超過300ppm)。
4.重視時間管理
當時間運用與安排不當,易導致挫折與壓力,久而久之就會處於疲累、提不起勁的狀態。
5.尋求紓壓管道
想防止壓力累積過多,適時地紓發壓力,找尋合適的紓壓管道,如:郊外散心、找親友吐苦水、培養個人休閒興趣等。若因忙碌而犧牲紓壓時間,容易累積壓力,使身心狀態失衡。
6.學習放鬆技巧
簡單的放鬆技巧有助於即時紓壓,如:腹式呼吸、冥想或是肌肉放鬆法都對身心很有幫助,可以向相關專業人士學習。
所以如果懷疑自己有自律神經失調症狀的病友,請儘快請家庭醫師或家庭醫學科醫師,做初步的評估或轉介。請不要再為了全身上下多重系統的症狀,奔波於各科做無止境的檢查。針對根本的原因治療,這樣才能讓這些擾人的症狀,早日獲得改善。

亞東醫院
亞東醫院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35歲中風,跡象就藏在「嘴角」!年輕型腦中風越來越多,3大警訊快檢查
健保完整給付巴金森氏症腦部刺激術醫材 每年300人受惠
她快篩一條線卻「嗅覺異常」 檢查竟是癲癇發作
失眠導致頭痛,還是頭痛導致失眠?醫師詳解失眠引起頭痛的原因
醫病天地/臉怪怪的就醫 科技業老闆保命
肉毒桿菌素不僅能瘦臉除皺 婦人靠它擺脫15年偏頭痛
74歲嬤突下肢癱瘓以為是中風 竟是頸椎血塊壓迫造成
8危險因子符合3項,即是再次中風高危險群!2跡象提早辨別
偏頭痛還是腦出血分不清 醫授4招自我察覺保命
對抗大腦認知退化 神經科學家推薦真正有益的健腦活動
運動對大腦健康很重要!神經科學家揭最適合增進認知功能的運動
腳癢未必是香港腳!不寧腿腳癢怎麼辦?醫教4招助改善
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反應慢半拍是腦霧嗎?出現4症狀要當心,透過5件事可幫助清除腦霧
26歲男嘴歪眼斜以為中風 醫師診斷:帶狀疱疹引起
日子平淡無奇小心會傷腦!專家列「6方式」保持大腦健康
老婦轉頭向左常昏倒 原來是「弓箭手症候群」作祟
你記得的事是真還是假的?所謂真實的記憶存在嗎?
為手術爭取更多時間的腦部冷卻技術 其實源自於嘗試大腦移植的外科醫師之手
多數人說謊時會感到不舒服?和你的自主神經系統有關
記憶從海馬迴轉換到前額葉皮質要3年!我們是如何形成記憶,記憶產生後又儲存到哪裡?
有效避免失智及維持腦力健康 專家教怎麼吃怎麼動讓腦袋更犀利
缺乏易致憂鬱症和成癮症 名醫教你透過天然方式提高體內多巴胺
促進血管新生讓大腦更健康 名醫:只要做到2件事
過年打麻將、買大樂透 賭癮患者治療恐破功
睡得好就能減少慢性發炎風險 醫揭為何睡眠對大腦健康如此重要
讓神經細胞新生和連結才有健康大腦!名醫:3因素是關鍵
在深沉睡眠中或麻醉狀態下是失去意識了?實情跟你想像不一樣
有害物質40歲就開始累積 台大醫教777保健法延緩腦齡退化防失智
「我們這些必死之人需索一個奇蹟」 神經科學家揭為什麼意識很重要
缺血性、出血性…腦中風症狀與危險性比較!劇烈頭痛恐是最嚴重的腦動脈瘤破裂
猜你喜歡
膽固醇多高才叫超標?醫師揭什麼情況下需要服用降膽固醇藥物
國內驚見首例「猴痘」個案!會人傳人嗎?有哪些症狀?該如何預防?11個QA一次看懂
別讓錯誤姿勢害椎間盤出軌 醫揭7個易引發椎間軟骨突出的日常動作
男頻尿、夜尿留意攝護腺肥大!攝護腺功能?造成攝護腺肥大原因與如何預防
腳麻該怎麼改善、預防?醫指2大原因,3種情況盡早檢查!
病毒傳染力很強!醫師詳解猴痘感染途徑、潛伏期及預防方式
獨/防猴痘不用第一代天花疫苗 竟有想不到的特殊用途
白天常常想睡覺?醫提醒當心可能與三高、心血管疾病有關
加強核心肌群預防下背痛 專家教怎麼練核心才正確
ELLE總編輯楊茵絜心臟衰竭過世!輕忽甲亢恐釀「甲狀腺風暴」,醫提醒:注意這些不典型症狀
副總統賴清德椎間盤手術一天出院、免穿背架 名醫解析原因
確診住負壓病房 猴痘指引惹議
二尖瓣脫垂常伴隨心悸、胸悶 健保大數據揭常見10大共病
胸痛記住這口訣 出現這4狀況需注意是否為急性心肌梗塞
從鞋底磨損看腳部健康!醫指6種情況代表該換鞋了
首例猴痘侵台 林氏璧分析威脅不比新冠、但有1提醒
骨質疏鬆若中斷治療 恐增加骨折風險
打過牛痘或水痘疫苗能防猴痘嗎? 醫師給答案
骨鬆未積極治療,腰疼竟脊椎骨折!術後10處裂縫
糖友、腎友、免疫疾病患者 也要小心骨鬆危機及早檢測骨密度
骨鬆小心!髖關節骨折死亡風險高
膝蓋痛只要休息就會好是錯誤觀念?專家:軟骨磨損更快
連戰傳因中風住院,靠她相助脫險!醫:7大中風危險因子,熟記FAST助判斷
壯陽藥正確使用不掃興!醫:牢記4重點,不是吃越多越猛
猴痘侵台關鍵20天 台大醫:入侵社區後「傳播難斷根」
糖尿病什麼應該吃、什麼不應該?專家教你讓血糖穩定也能吃飽的關鍵
50歲男裝心臟支架7年後胸悶竟又梗塞 再放1支架救命
男大生無故翹課還想尋短 檢查發現是躁鬱症
常常皮膚癢竟是「身體發霉」?黴菌感染好不了有4關鍵,醫教6招預防
耳朵癢別亂挖,小心越挖越癢!醫指常見原因,4招有助改善
服用他汀類藥物能否改善動脈硬化進展?美國醫學會期刊研究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