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姓女子在感冒後,雙手和下肢麻木,就醫確診「急性去髓鞘性神經炎」而接受血漿置換治療,這種自身抗體作怪的情況,常發在在感冒或腹瀉等病毒感染後,應留意四肢麻木症狀。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黃紫英受訪表示,賴女起初對雙手麻木的症狀不以為意,認為只是感冒的後遺症,沒想到後續幾天連下肢都開始無力,嚴重影響生活,趕緊就醫並配合神經傳導及腰椎穿刺抽取脊髓液檢查,確診為「急性去髓鞘性神經炎」。
黃紫英說明,「急性去髓鞘性神經炎」是一種罕見免疫相關疾病,每年發生率約為每10萬人中約1至2人罹患,好發年輕成年人或55歲以上年長者,起因人體感染一般病毒後,身體產生對抗感染的抗體,但抗體卻又攻擊包覆在神經表面的髓鞘,進而造成神經發炎,影響神經訊息的傳遞。
黃紫英指出,臨床上患者會出現肢體麻木、無力現象,也有少數患者會有下背痛症狀,約5到6成的患者在發病約3週前有感染病史,如感冒、喉嚨痛、腹瀉等,或曾接受重大手術、注射疫苗與生產等。
黃紫英說,治療通常利用血漿置換,移除體內作怪的抗體,或者透過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中和抗體,前者與洗腎相似,在患者身上插一支洗腎管,每2到3天執行一次;靜脈注射感覺雖較輕鬆舒適,但需自費高昂,非治療首選。
她提醒,急性去髓鞘性神經炎雖罹患後復原良好,但仍有約2成的病人,會殘留無法恢復的障礙,且日後仍約有3%的復發機會,民眾若發現感冒或腸胃道感染後,出現四肢無力、麻木等情形,應盡早就醫。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