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誤以為,得知罹患癌症如同青天霹靂,容易讓患者心情低落,甚至想不開得到憂鬱症。「絕不是想開一點就好了。」台中榮總精神科主治醫師莊凱迪說,長期壓力、慢性疼痛、荷爾蒙失調及癌症轉移到腦部種種因素,都讓癌症患者陷入憂鬱的深淵。
「癌症患者的憂鬱症,通常是在長期壓力下產生。」莊凱迪說,短期壓力不致造成憂鬱症,病人剛知道罹患癌症,難免無法接受,需要時間調適,但一時難過後,多半都願意接受治療。不過,醫師告知罹癌壞消息時,好的溝通技巧有助減輕病患壓力。
莊凱迪指出,壓力大時,體內類固醇荷爾蒙增加,會抑制腦細胞生長;慢性長期壓力也會讓腦部神經生長素減少,腦細胞萎縮,導致憂鬱。換句話說,腦部體質變化,癌症患者心理跟著生變,當然不是親朋好友的三言兩語就能開導得了。
不只如此,慢性疼痛的折磨、癌細胞轉移到腦部,也會讓癌症病患得到憂鬱症。甚至,有些癌細胞會分泌荷爾蒙等物質,影響癌症患者腦部及情緒,出現憂鬱症。
莊凱迪舉例,胰臟癌患者最容易合併憂鬱症。胰臟為內分泌器官,加上胰臟癌惡化速度往往較快,存活率較差,患者罹患憂鬱症比率高達近5成,相較於一般民眾盛行率5%,幾乎是10倍。
此外,嚴重影響外觀、飲食、排便或日常生活的癌症,因較容易造成長期壓力,患者併發憂鬱症的機率也比較高,如口腔癌、乳癌等。
對於合併憂鬱症的癌症病患,莊凱迪指出,除藥物治療外,心理治療要多一些,還要找出憂鬱症背後的可能原因,例如慢性疼痛沒控制,病心情緒怎麼可能好得起來。
面對親朋友友罹癌,不少人常會安慰,「嘸代誌啦!吃藥就好了」、「不要想太多,會沒事的」。振興醫院精神部臨床心理師劉怡君指出,這樣的好意,等於要病人「閉嘴」;不只達不到開導效果,病人原本想說話,也可能吞了回去。
「未知反而易心生恐懼、焦慮或憂鬱。」劉怡君說,讓患者了解未來病情可能的發展,能讓他們預做準備,另外,患者也可能擔心未來照顧問題、經濟負擔等,甚至是治療過程裡的不適、外貌變化等,家人與患者適度討論,能給予支持力量,紓解情緒壓力。此外,病友團體的協助,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 隨時掌握第一手健康訊息,快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800x100_chronic.png)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300x135_chronic.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