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市16歲過動兒「小庭」從小白目、脫序,同學當她是細菌,連單親媽也抓狂,她壓力大到自殘,直到就醫才發現脫序行為是因生病。小庭經治療,行為步入上軌,她PO文「我很開心我是過動兒」,盼過動兒獲合理對待。
「太多過動兒被誤解了,父母也走了冤枉路!」精神科醫師陳錦宏說,台灣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孩子(簡稱過動兒)平均每個班級約2人,但只有二成求診,遠低於國外的六成就診率,很多過動兒求學過程一再被誤解,又錯失黃金治療期,甚至進了監獄,走上人生不歸路。
小庭已上高中,她回想從小被當成「怪咖」,課本畫滿漫畫,老是忘了帶課本回家,還有功課遲交,國小二年級被診斷出過動症,服藥後眼神呆滯,媽媽上網看到吃藥副作用很大,沒讓她繼續就診。
小庭的作業永遠寫不完,老師實行連坐法全班一起處罰,同學因此怪她,說她「細菌」,她覺得被遺棄。上國中後孤獨感加重,面對一堆心理諮商、輔導,被貼標籤,壓力大到上課尖叫,在同學面前自殘。
小庭接受治療,精神科醫師陳錦宏開導她,原來「以前那些幾乎令人昏厥、恨不得遺忘的過去」,是因為生病。醫師說,過動兒有很多令人頭痛部分,但在運動、繪畫、創意等卻潛力無窮。
小庭治療後,保留她的繪畫、創意天分,進步用「飛的」來形容;上課不再打瞌睡,人際關係變好,一切都步入正軌,連老師都說「有考上實驗班」實力。
她指出,小她2歲的弟弟也是過動兒,正接受治療。她分享自己經驗,希望過動兒可被社會理解,父母也應正視自己孩子的問題,而非強調「我的孩子沒問題」。
支持團體、通訊群組 過動兒家庭不孤單
很多過動兒因社會、家庭無法接納,成為社會邊緣人,精神科醫師陳錦宏與過動兒父母成立「台灣心動家族兒童青少年關懷協會」,巡迴學校、社團演講,救回過動兒的人生;一群過動兒父母在LINE設群組「即刻救援」,為新手爸媽提供親子撇步。
陳錦宏說,因6年前有名小學生太好動,老師拿繩子將他綁在座位上,觸動他和過動兒父母成立支持團體,希望透過醫療專業、家長經驗分享,陪伴過動兒成長。
推動人之一的小P媽媽說,過動兒照顧者很辛苦,過去網路資訊混亂、親友意見多,連要不要吃藥、吃完藥出現副作用怎麼辦,都要靠自己摸索,她聯合其他家長成立LINE群組,除寄送講座時間,即時通訊互相提供經驗,也成新手父母的「即刻救援」利器。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