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鄭涵文/台北報導】
有人夜裡不吃點東西,就無法入眠,吃正餐時卻沒有食欲,這種症狀稱為「夜食症候群」。醫學研究發現,夜食症候群可能與基因突變有關。
夜食症候群可能由藥物、生理或心理因素引起。台安醫院身心醫學科暨精神主治醫師許正典說,典型症狀包括:其他人睡覺時,他卻在吃;睡眠中斷醒來食欲旺盛、不該餓的時候卻餓了、正常進食期間卻完全沒有食欲等。
他說,人類有一組協調睡眠和飲食周期的基因,美國索爾克研究所(Salk Institute)由潘達(Panda)領導研究團隊,將這組基因放入老鼠體內實驗,發現其中一條基因PER1若突變,老鼠飲食模式便改變,非用餐時間想進食,進而增加體重。
研究人員後來限制夜食小鼠只能在正餐時間用餐,不久後牠們的體重就獲得控制。研究人員認為,如此更能確認進食時間確實對體重造成影響。
許正典說,基因確實可能是夜食症候群成因之一,因為基因影響人體調控生理時鐘,而部分夜食症候群者正因生理時鐘調控機制與一般人不同,才在非正餐時間食欲旺盛。
台灣因無相關盛行率統計,許正典依國外狀況推估,全台約有百分之五至十的人有夜食症候群;晚上消化、代謝速度慢,大吃特吃後又不運動,更容易肥胖。
不過,振興醫院身心內科主治醫師袁瑋表示,基因是成因之一,台灣社會的作息較晚、生活壓力大,許多人常等到工作結束才發現餓了,吃飯時間自然較晚,又常吃些方便但營養價值不高的食物,這都是引發夜食症候群因子。
許正典舉例,有人因服用安眠藥,刺激飲食中樞而促成夜食症候群,既睡不著又非吃不可。他提醒,若發現自己有夜食傾向,先釐清可能原因再對症下藥。
袁瑋則建議,先試著讓自己三餐回歸正常,減少夜間攝取食物,若非得晚吃,可準備清淡的湯類或燕麥粥,如果無法改善建議就醫。
【2014/10/25 聯合報】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