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成為近期全球關注焦點,而人類面對疾病的不確定性,易產生不安感,而使人繃緊神經,為防疫又長時間悶在家,更恐致使焦慮恐慌加劇,草屯療養院心理師教民眾,面對焦慮時如何從「心」改變,跳脫「想法-情緒」迴圈。
衛福部草屯療養院指出,受疫情影響,院內身心組求診者明顯增加,有人憂心疫情變化恐使身體虛弱的自己被傳染,也有待在家的熟齡族擔憂兒女在國外工作恐被感染,使其焦慮、恐慌症狀加重,甚至因此失眠,身心靈都受到影響。
「情緒需要想法來餵養,越餵養越壯大。」草療臨床心理師許嘉宏說,擔憂疫情的想法引發焦慮情緒,焦慮情緒再引發負面想法,負面想法又進一步引發恐慌情緒,這種「想法-情緒」迴圈正是在面對不確定情況下,引發恐慌情緒的主因。
但類似的焦慮迴圈並非無法扭轉,許表示,民眾可嘗試並練習去改變「想法-情緒」迴圈之間舊有的習慣性,其中有3個重要的步驟,也就是「覺察它(身體感受)」、「看到它(想法蔓延)」、「改變它(聚焦他處取代負面想法)」。
若能真實「覺察它」瞭解自身躁動、胸悶等感受,或覺得鬱悶、焦躁等情緒,「看到它」才能不再沉浸於疫情變化的預測或想像中,且預測和想像很可能不是事實,因此毋須隨想像起舞,別無端想像帶出更多焦慮,就「把想法當成只是一個想法」。
最後一個重要步驟就是「改變它」,民眾可在家中或自身感到舒適的角落,做一些讓自己覺得平靜的事,也能嘗試注意呼吸過程的每一瞬間,讓自己的注意力聚焦他處,取代且避免餵養負面想法給情緒,沒了想法,情緒自然起不了反應。
草屯療養院也提醒,正常飲食、運動、睡眠更是確保健康的根本,因此疫情期間仍須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作息,若緊張和焦慮,甚至驚恐狀態加劇,民眾就應到身心科門診接受專業評估和治療。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