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小便全在電腦前 台灣繭居族治療陷瓶頸
一名男大生從小被父母過度保護、沉迷網路世界,大學時期因課業表現差遭退學、外出打工也被嫌做不好,索性足不出戶整天打電動,吃飯、小便全在電腦前,成為名符其實的繭居族。
這種看似日劇的誇張情節竟真實出現在你我身邊,隨網路盛行,繭居族問題這才逐漸浮出檯面,但因多數家長對於網路成癮、繭居族認知不足,經常誤以為只是單純的親子衝突,讓診斷、治療方面陷入瓶頸。
台灣醫學會今天舉辦2019年台灣醫學週學術演講會,針對網路成癮、繭居族進行專題討論。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柯志鴻表示,網路成癮的發生其實和大腦的酬賞機制有著密切的關係,尤其玩遊戲又是最簡單、快速獲得快樂的管道,除了有挑戰性,也有清楚、公平的標準,只要付出一點點努力,就能獲得成就感,從中得到快樂。
不過,一個人一旦遊戲玩過頭,可能就沒有心力完成學業、工作,現實生活中遭遇挫折便會繼續透過遊戲來彌補,久而久之被遊戲制約,陷入惡性循環。若這段時間都沒有人拉他一把,最後可能出現拒學行為,成為足不出戶的「繭居族」。
台大醫院兒童醫院兒童心理科醫師張立人說,「繭居族」就是一群有持續性社交退縮問題的族群,以青少年或年輕成人為主。繭居族有5大共同特點,像是多數時間都待在家裡、對上學或工作無興趣、持續社交退縮超過6個月、沒有維持人際互動關係、沒有思覺失調症及情感疾患等精神疾病。
張立人指出,根據日本、香港、韓國等亞洲國家研究,網路成癮盛行率約4%,其中又有1到2%演變成繭居族,以男性居多,平均繭居1到4年。日本全國繭居族家庭協會聯合會2018年最新資料顯示,繭居族平均初發年齡為19.6歲,繭居7年以上比例最高,如今平均年齡為34歲。
張立人說,繭居族危險因子相當多元,像是都市化、全球化、網路數位技術出現、偏好網路互動、缺乏社會凝聚力,或孩童時期曾有創傷經驗、遭霸凌或同儕排擠、父母拒絕或過度保護、成績欠佳、過高自我期待等都是可能原因。
有趣的是,各國因文化差異,繭居族型態也大不相同。美國繭居族主要是和害怕失敗有關,英國以畏避型人格為主,法國因父親喪失權威性導致家庭分崩離析,日本則是靠父母供養。
張立人表示,繭居族患者過去大多是守規矩的孩子、不會反抗,成為繭居族以後雖看似懶散怠惰,其實內心痛苦,同時畏懼他人,也感到孤獨、無聊或空虛。由於繭居族面對父母關心或斥責經常出現激烈反應,導致許多家長常誤將孩子異狀視為親子問題,殊不知是早期繭居族徵兆,就醫者也少之又少,成為繭居族治療上最大的困境。
張立人說,繭居族一般會拒絕接受輔導或醫療,建議父母可先與醫護人員討論,回家後從父母的言行舉止開始改變,以「滴水穿石」的方式慢慢打開孩子的心。
舉例來說,不管孩子有沒有回應,父母都應堅持每天主動和孩子打招呼、製造讓他開口的機會,以紙條關心孩子、在房門外說話、多徵詢他的看法,避免談論未來規劃或是拿他和同年齡層孩子進行比較,定期給予零用錢;若孩子有微小進步,也要大聲鼓勵他。
柯志鴻建議,在孩子還沒接觸網路之前,最好先帶他找到快樂的管道,例如參加球隊或團體活動,建立多種快樂來源,未來即便沒有網路,也有其他讓自己快樂的方法,較不會依賴網路或電玩。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北市調查 逾8成國高中生睡不夠 恐易憂鬱
別小看PTSD 太魯閣號事件 醫師:這三類是高危險群
女連忘密碼2日憂患「年輕型失智」 精神科醫師這樣說
太魯閣號事故災難 醫師:勿傳遞傷亡者片斷故事博關注
想到連假結束要上班就累?醫:做這四件事助收心
整天看災害報導 一般民眾也恐引發創傷反應
太魯閣號事故傷亡慘重 防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可做3件事
家有考生倒數衝刺壓力大 醫師籲:小心考前症候群上身
改善失眠 先從生活型態開始建立睡前習慣
白皮書出爐 亞太六國重度憂鬱症 高於全球
醫病天地/憂染疫罹患焦慮症 55歲女穿雨衣就診
憂心染疫 55歲女罹患焦慮症穿雨衣就診
天才與瘋子之間只有一線之隔?不正常和發瘋其實差遠了
感情、人際挫折 難跨過的坎
微笑憂鬱…IG隱晦貼文 求救訊息勿輕忽
社群假象…臉書5千好友 班上卻是邊緣人
鬱卒少年 社群世界變競技場
收假超憂鬱? 試試7招恢復精神擺脫「收假症候群」
數羊、睡八小時都NG!日本醫學教授破除七大「睡眠迷思」
發脾氣就是不理性?行為學家解析「憤怒的10 種成分」:那些躲在怒氣背後的真實情緒
翻書、上課突睡著 小心猝睡症
變性網紅稱懷孕引撻伐 精神醫提醒這可能性籲多點寬容
翻開書本就睡著 小心「這疾病」上身
開工不想上班?上班無心? 快比對你是不是也有「收假症候群」
當愛等於傷害,「性虐待」患者的自白與治療!
關係裡的拒絕:學會表達「我不要」,拒絕情緒勒索!
他病了,只是你看不出來! 一位孩童病患備受「窺視症」之困擾的內心世界
「你上一次哭是什麼時候?」哭哭有兩種,你是越哭越慘?還是越哭越好?
看書視線模糊開會就睡著 原來是猝睡症
不需要討好別人! 接受自己需要朋友,但把焦點放回己身
猜你喜歡
控血糖先吃菜再吃肉?專家揭正確進食順序:大部分人都做錯
7種大便型態代表什麼?醫:4種情況要當心,盡早就醫
痛風不能吃豆類製品?醫:限錯飲食對控制尿酸沒用!真正不能吃的是這些
女友下體狂流「寶可夢」般墨綠色液體 男聞味道瞬間崩潰
常嗆到是肌少症警訊!復健科醫一招讓口咽喉部肌肉更有力
女連忘密碼2日憂患「年輕型失智」 精神科醫師這樣說
抗氧化、降脂又保肝 中醫教你不知道的陳皮吃法
小便顏色混濁、泡泡多…有問題嗎?7種尿液健康狀況,一次詳解
如何讓大腦得到高效休息 腦神經科醫師給出這個建議
手抖、行動慢…恐罹巴金森氏症,一張表自我檢測
全台九萬人正在洗腎!日常一方式加速排除尿毒素
走另外一條路線回家…打破習以為常讓大腦更靈活!保持睿智的5項生活小事
別小看PTSD 太魯閣號事件 醫師:這三類是高危險群
清明節前後最容易犯春睏 中醫建議多吃2食材解疲勞
不只用在燒菜做飯!中醫教你生薑的防病藥茶方
2名6歲童發燒腹瀉!原來都有養小烏龜 真相大白了
你是落枕高風險群嗎?醫提醒:伴隨其他症狀當心
洗髮精加水稀釋用更久?皮膚科醫揭「可怕下場」
動太多或太少皆可能引起 醫教2招預防退化性關節炎
脾胃虛百病生!脾胃不和,臉上4徵兆可看出
太魯閣號事故災難 醫師:勿傳遞傷亡者片斷故事博關注
高血糖引起肌肉不自主抽動!糖尿病診斷4標準,2項符合即確診
快測量頸圍!男性>43、女性>38公分小心罹一疾病
40歲男為帕金森氏症所苦 深部腦刺激術助恢復生活
閃到腰9成可自行好轉 復健科醫提醒3情況盡速就醫
4歲男童右側腹股溝發現鼓起未就醫 1年後疼痛不適
喉嚨異物感可能與6大類問題有關 醫:這個部位的最要警覺
你又胃食道逆流了嗎?醫揪「常被忽略的傷胃習慣」,睡覺姿勢也有差
4種毛病腳痛 加鞋墊有助好走
武則天養顏抗老第一方 中醫教你用西紅花降血脂
想到連假結束要上班就累?醫:做這四件事助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