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台灣睡眠醫學會2017年調查,全台有十分之一的人口,飽受慢性失眠所苦,實際求診卻不到三成。精神科醫師建議,求診前,可先審視自己是哪一種失眠樣態,並改善不良習慣,如睡前做劇烈運動、滑手機、看政論節目等,才能與醫師搭配,遠離失眠困擾。
失眠的成因複雜,有些是壓力引起,有些是疾病引起。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睡眠中心主任黃守宏說,曾收治一名牙醫師患者,因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出現嚴重失眠症狀,白天工作時嗜睡,晚上卻頻繁醒來。不僅長期處於疲累狀態,心理也受影響,最後是先控制睡眠呼吸中止症後,才漸漸改善失眠症狀。
黃守宏說失眠在臨床上有四種樣態,難以入眠型、無法熟睡型、早起型、無法恢復健康型。難以入眠型是每次睡覺,須躺很久才能入眠、無法熟睡則是睡眠中常常會清醒、早起型則是比平時起床的時間還要早、無法恢復健康型則是不管怎麼睡也睡不飽。
一般成人平均睡眠時間為7個小時,即使是同一年齡層,睡眠需求的長短有所不同,有些人需要睡到8小時,但有些人6小時就足夠,最常見的失眠樣態,仍以難以入眠型為主,不過失眠也可能會合併其他類型,如年長的患者,常會出現難以入眠又早起的失眠合併正。
隨著時代的進步,過去失眠可能多發生在中高齡的族群,壓力、過度使用手機等也使失眠的年齡層降低,黃守宏說,不乏有學生求診,有些患者是因為生活習慣不良,引發失眠。近年常見的原因是過度玩手機,手機的藍光會影響人體分泌褪黑機素,長期下來,會讓體內的褪黑激素分泌不足,影響睡眠。
黃守宏說,睡前過度玩手機或是喝咖啡等,都非常不利於睡眠;千萬要在睡前保持放鬆,最好可以發呆半小時以上,讓自己放空,處於安定平靜的狀態,或是喝些溫熱水,只要沒有夜尿的問題。
若是自我改變生活型態,仍無法改變失眠的問題,臨床上,治療失眠的方式,不只有開立安眠藥。黃守宏說,針對不同類型的失眠患者,會有不同的睡眠處方,最主要是調整睡眠週期以及光照治療。會先在睡眠中心訓練,讓患者接受光的時間固定,讓人體能逐漸恢復到正常的睡眠週期。
在執行光治療之前,得先排除生理問題,如非猝睡症患者等,另外的治療的方式就是藥物,通常會開立安眠藥、鎮定劑等,其他為神經行為治療,透過改變患者的行為認知協助睡眠放鬆,並搭配給予抗焦慮的藥物等。當有失眠問題時,若持續沒有改善建議應立即就醫。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