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療/ 精神.身心

怕上台 怕被笑… 是害羞還是社交恐懼?

元氣周報

【聯合報╱記者黃文彥/報導】

2004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奧地利女作家葉利尼克(Elfriede Jelinek),但葉利尼克卻沒有出席瑞典斯德哥爾摩的頒獎典禮;根據報導,葉利尼克當時解釋,「我非常高興,但我有社交恐懼,無法應付人群。」

如果連文學最高榮譽都無法親自出席領獎,可以想見社交恐懼症的確會影響正常生活。

害羞還能演出 恐懼全然失序

影響到正常生活,幾乎是所有精神疾病判斷的指標,北市聯醫松德院區社區精神科主治醫師劉宗憲表示,害羞與社交恐懼症就是程度上的差別,只要「害羞」到影響日常生活,就可懷疑有社交恐懼症。

這種「害羞」可以是不敢上台報告、不敢跟陌生人說話、不敢與同學吃飯、不敢跟男女朋友去看電影,甚至不敢直視對方眼神。

以上台演講、報告為例,比較害羞內向的人雖然會感到緊張,但至少還能正常演出6、70分;劉宗憲表示,罹患社交恐懼症的患者,上台腦袋可說是一片空白。

在意別人眼光 最怕負面評價

另外,社交恐懼症患者特別在乎別人的負面評價、擔心自我表現被訕笑、批評,這並不是一般害羞者有的症狀。

社交恐懼症的患者在面對公眾場合時,除了感到恐懼,也會伴隨其他生理症狀,包含手腳發抖、手心冒汗、心跳加速、血壓升高、頭暈目眩等。國泰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單家祁表示,社交恐懼症最常在十多歲時出現症狀,但也不排除其他年紀。

「重點在於恐懼的場合。」單家祁表示,社交恐懼症必須面對自己恐懼的場所或活動,才會感到焦慮害怕,如果沒有環境配合,其實很難被發現。

當上主管 才發現害怕上台

單家祁曾治療一名上班族,過去擔任非主管職務從來不知道自己有社交恐懼症,直到高升為主管得上台簡報業務時,才發現自己恐懼在同仁面前簡報。

社交恐懼症患者因過度在乎別人眼光,也容易陷入惡性循環。單家祁說,這類患者面對恐懼場合過度緊張,反而表現得更笨拙、更沒自信,更容易被人取笑。

社交恐懼症的患者不容易被發現,也甚少求助精神科醫師,因此國內的研究相當缺乏。根據美國流行病學調查,一年內有相關恐懼症狀的民眾,不分年齡,社交恐懼症的盛行率約為7%,歐洲調查的盛行率約為2%到3%。

女多於男 常合併焦慮憂鬱

美國經驗顯示,社區中可能有社交恐懼症的女性比男性多,但實際情況卻是男性求診比率較高,不排除這是因為男性比女性在職場上有更多公開場合所致。

統計顯示,社交恐懼症患者也有較高的比例合併其他精神疾病;單家祁表示,這類患者合併罹患焦慮症、憂鬱症是經常現象。以葉利尼克為例,在諾貝爾委員會的訪談中,她坦承自己不僅有社交恐懼症,也有廣場恐懼症。

人群中好彆扭 獨處輕鬆自在

正因為社交恐懼症的患者經常覺得別人會給自己負面評價,因此在獨處時這類患者會感到輕鬆自在,表現得良好正常。至於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單家祁說,精神疾病很難歸因於先天或後天因素,可能是環境交互作用所致。

部分社交恐懼症的患者,除了精神層面的問題,也會出現物質濫用的情況,例如抽菸、酗酒,目前雖有部份研究這類疾病與網路成癮間的關聯,但仍未發現明確證據。

自我治療

嘗試接觸恐懼 練習腹式呼吸

既然恐懼是來自社交場合,那麼到底應該多接觸恐懼,習慣成自然,還是遠離恐懼,走為上策?在藥物治療下,單家祁建議應該要嘗試接觸恐懼場合,「慢慢接觸幾次後,建立信心就有重新矯正的機會。」

單家祁建議患者,如果面對群眾感到恐懼,不妨善用腹式呼吸法放鬆情緒。這種深呼吸的方法,吸氣時腹部會上下起伏,緩緩的吸氣把腹部鼓脹,再把慢慢把吐氣時間延長,可以達到沉澱心情的效果。

藥物與認知行為治療對社交恐懼症有不錯效果,雖然單純焦慮並不是一種疾病,但如果嚴重影響生活,其實可以尋求精神科醫師協助。

焦慮症 憂鬱症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