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保健 學學貓狗過日子
【聯合報╱柯俊銘/公職臨床心理師】
各位或許不知,這些惹人憐愛的傢伙,與生俱來的部分習性、嗜好,若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對養生保健裨益良多。簡單說明如下:
1.行事專注:狗兒執行指令時,總是心無旁騖,全神貫注。美國史丹佛大學的學者發現,工作時若長期一心多用,注意力與記憶力會每下愈況,愈來愈糟。其他研究則顯示,此舉會降低作業效能,發生意外的機會大增。
2.撥空休息:貓、狗有機會就會打個小盹。一項針對2400人的研究發現,有規律睡午覺的人比無此習慣者,未來罹患心臟病的機會少了37%。也有研究顯示,假寐片刻就有養精蓄銳,提升工作績效的作用。
4.保持好奇:貓、狗喜歡探索環境,嘗試新玩意兒。研究顯示,持續學習新技能,吸取不同經驗,除能擴展知識、見聞外,也可提升幸福感。對老年人而言,更能減緩腦機能的退化,降低失智風險。
6.享受觸碰:貓、狗都愛被撫摸。美國邁阿密大學學者發現,經常按摩能緩解疼痛,提升免疫力,減少氣喘發作頻率。其他研究顯示,愛人的擁抱、牽手等肢體接觸,可激發大腦分泌催產素,有助撫平煩躁,帶來愉悅感受。
7.多吃鮮魚:貓咪偏好吃魚。研究顯示,新鮮海魚體內富含omega-3脂肪酸,多攝取有助降低罹患心臟病、高血壓與關節炎的機會。美國羅斯大學學者發現,每周至少吃一次鮮魚,未來失智風險可減少60%。
8.走向戶外:狗兒每天最期待的就是主人帶它出門散步。研究顯示,少窩在家中,多到外面走走,活絡筋骨,特別是去能親近大自然的地方,有助紓壓與強化體適能。對於孩童而言,可減少過動症狀,保護視力與增進課業成就。
9.重視清潔:貓兒不時會舔拭身體,把自己整理乾淨。專家指出,良好的衛生習慣,無論是周遭環境的打掃或個人的盥洗、沐浴都和疾病預防有密切關係,而打理好門面也能提升自尊與自信。
10.規律作息:貓、狗的生活起居都依常規進行,鮮少有例外。每天就寢、起床、運動與用餐時間盡量一致,即使假日也最好要遵守。建立穩定的生物時鐘,如此才能維護良好的睡眠品質。
養生保健不需特意進食補品或購買運動器材,以貓、狗為師,簡單過日子,相信自然就能頭好壯壯精神好。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為助眠提早一、二小時上床睡覺?醫:這是錯誤的第一步
晚上睡眠不足藉白天補眠?醫:反而打亂生理時鐘
早睡早起才是健康的?醫師曝一件事方為改善睡眠品質關鍵
失眠睡不著?專家:與其努力睡覺 不如告訴自己「不要睡著」
心念決定了的健康!許瑞云:根治腸躁症,從釋放壓力開始
男大生無故翹課還想尋短 檢查發現是躁鬱症
治療憂鬱症 北榮設情緒精準醫療中心
女大生思覺失調幻聽休學 運動輔以長效針劑後重返校園
美睡眠醫學會警告「睡前喝5飲品」恐讓整夜睡不好!白開水也在內
睡前總想吃東西?有5狀況,小心非單純嘴饞而是「夜食症」
晚上總是睡不好?建立這些良好習慣助你一夜好眠
失眠別急著吃藥 行為治療助好睡
台灣孩子越來越不快樂 兒少生活滿意度再創新低
晚上失眠怎麼辦?美國睡眠醫學學會點名14個提升睡眠品質的方法,讓你不再夜夜數綿羊
求職超過3個月沒著落陷憂鬱 專家3建議甩負面情緒
全台深夜狂搖震出焦慮感 醫師給5個字助心安
晚上容易醒,白天又更想睡?小心已中睡眠4大陷阱
做家事有益身心 醫研究:男性投入家務可降低自殺率
發現自己精神出軌怎麼辦?心理師3招解套:自我坦承是關鍵
捨不得丟別以為是念舊! 醫:「儲物症」應就醫治療
只要碰到乳房就覺得噁心、沮喪? 小心你是罹患「悲傷乳頭症候群」了
天寒竹縣再增2人猝逝 身心科患者多出2成
男友患「睡眠性愛症」讓她好困擾 半夜粗暴求歡隔天沒印象
產後憂鬱釀憾事 醫師建議家人分擔與陪伴就醫
曬恩愛看太多? 醫:情人節到來恐懼症患者增加
情緒勒索無所不在!家人、伴侶、老闆同事、同儕朋友,常見4族群你遇過幾種?慣老闆金句引熱議
求好眠?精神科醫:睡前少喝酒、抽菸、滑手機
明天開工睡不著怎麼辦?醫解析失眠問題的3大癥結
改善心理的不安 醫:把握今天好好過 過度假設只會引來恐慌
失眠怎麼辦?醫師教5種「晚安瑜伽」,讓你改善睡眠品質、睡得更香沉!
猜你喜歡
膽固醇多高才叫超標?醫師揭什麼情況下需要服用降膽固醇藥物
別讓錯誤姿勢害椎間盤出軌 醫揭7個易引發椎間軟骨突出的日常動作
國內驚見首例「猴痘」個案!會人傳人嗎?有哪些症狀?該如何預防?11個QA一次看懂
病毒傳染力很強!醫師詳解猴痘感染途徑、潛伏期及預防方式
腳麻該怎麼改善、預防?醫指2大原因,3種情況盡早檢查!
男頻尿、夜尿留意攝護腺肥大!攝護腺功能?造成攝護腺肥大原因與如何預防
獨/防猴痘不用第一代天花疫苗 竟有想不到的特殊用途
白天常常想睡覺?醫提醒當心可能與三高、心血管疾病有關
耳朵癢別亂挖,小心越挖越癢!醫指常見原因,4招有助改善
加強核心肌群預防下背痛 專家教怎麼練核心才正確
副總統賴清德椎間盤手術一天出院、免穿背架 名醫解析原因
失眠睡不著?專家:與其努力睡覺 不如告訴自己「不要睡著」
確診住負壓病房 猴痘指引惹議
二尖瓣脫垂常伴隨心悸、胸悶 健保大數據揭常見10大共病
ELLE總編輯楊茵絜心臟衰竭過世!輕忽甲亢恐釀「甲狀腺風暴」,醫提醒:注意這些不典型症狀
胸痛記住這口訣 出現這4狀況需注意是否為急性心肌梗塞
從鞋底磨損看腳部健康!醫指6種情況代表該換鞋了
打過牛痘或水痘疫苗能防猴痘嗎? 醫師給答案
骨鬆小心!髖關節骨折死亡風險高
首例猴痘侵台 林氏璧分析威脅不比新冠、但有1提醒
骨質疏鬆若中斷治療 恐增加骨折風險
女性注意!研究:夜間醒來多次恐與血脂異常有關
糖友、腎友、免疫疾病患者 也要小心骨鬆危機及早檢測骨密度
巴金森治療/長輩悶悶不樂又憂鬱 恐是巴金森病惡化徵兆?專家提醒:觀察細節揪出長者失能危機
50歲男裝心臟支架7年後胸悶竟又梗塞 再放1支架救命
膝蓋痛只要休息就會好是錯誤觀念?專家:軟骨磨損更快
猴痘侵台關鍵20天 台大醫:入侵社區後「傳播難斷根」
糖尿病什麼應該吃、什麼不應該?專家教你讓血糖穩定也能吃飽的關鍵
男大生無故翹課還想尋短 檢查發現是躁鬱症
壯陽藥正確使用不掃興!醫:牢記4重點,不是吃越多越猛
40歲二寶媽頻尿檢查不出異常 醫師發現這問題做雷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