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李蕙君/台東縣報導】
手機、平板電腦免費遊戲盛行,低頭族不但患資訊慌,也患遊戲慌,不玩跟不上流行,還容易上癮。精神科醫師提醒,如果睡前不玩手機遊戲,就睡不覺,可能罹患「APP成癮症」。
「明明知道很無聊、對人生沒益處,就是忍不住想玩一下!」新手媽媽吳佳音的智慧型手機裡,灌了近十種免費小遊戲,還有號稱「史上最實用的APP應用程式」的遊戲,也有只要按螢幕就能演奏樂器、模擬吹風機、電蚊拍等現實生活物品聲音的APP。
吳佳音生產前就不時要玩遊戲解悶,產後住進月子中心,才餵完母奶,就會下意識拿起手機玩,「往往一玩就是1小時,還要上社群網站追資訊,結果覺沒睡好、眼睛疲累,寶寶又餓了,只得撐起身體餵奶,月子愈坐愈累,被婆婆臭罵一頓,手機被沒收。」
生一對可愛龍鳳胎的邱瓊儀,也習慣要玩一下APP遊戲後才入睡;她說,手機遊戲稀奇古怪,即使帶小孩再累,也會想嘗鮮,九個月大的寶貝也會睜著好奇的雙眼在平板電腦上游移。
連媽媽都難擋的小遊戲魅力,讓「資訊恐慌症」成了「免費遊戲恐慌症」!幾名高中學生坦承,現在可下載的免費遊戲愈見多樣,朋友聊起新興遊戲,就怕自己不知道「落伍」,不想玩也得嘗鮮玩一下,以免和朋友沒話題聊,一玩又上癮,惡性循環。
馬偕醫院台東分院精神科醫師楊重源表示,這種對玩遊戲養成習慣的作為是「APP成癮症」,是廣泛的成癮症狀,就像喝酒、抽菸,是流行文化的一環,這樣的症狀能被社會接受,除非嚴重影響生活作息或家庭、職業、社會功能,不需要醫療介入處理。
他說,這顯現出生活的無趣、無助,在生活裡得不到成就感,就透過一次次的「過關斬將」來獲得虛擬的成就滋味,尤其在疲累時,不需要任何動腦的遊戲,只要純粹的打發時間與空虛感。
楊重源認為,這種現象沒有對與錯,這是一種「文化養成」,建議父母或一般人不要過度緊張,只能說現代人存在一個「尷尬的年代」,除非拋棄智慧型手機不用,否則不可能杜絕這樣的「壞習慣」成為一種文化。
署立台東醫院復健科主任潘盈達表示,門診內確實很多病日常生活耗費太多時間「滑」手機,這比玩電腦危害更大,導致肩膀痠痛、手麻,甚至是手指卡卡的「板機指」症狀,此外也會偏有頭痛、眼睛酸澀感。
※延伸閱讀》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800x100.png)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300x135.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