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幾天就是農曆春節,原本應該開開心心迎新年,精神科門診的患者卻比平常多。聯新國際醫療壢新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林博表示,過年前因為憂鬱和壓力到精神科求診大部分是婦女,而且主要原因就是因為過年。
林博指出,很多家庭過年,都是由婦女負責採買辦年貨、大掃除、準備年夜飯,還要張羅拜拜和注意各種習俗和禁忌,因此內心產生擔心害怕,原本就有自律神經失調的婦女,開始變成輕度憂鬱甚至是重度,「春節的年獸,對女性朋友來說,無疑變成是惡獸」。
林博表示,這種狀況幾乎年年上演,主要是因為華人社會對農曆過年相當重視,也有很多習俗儀式和規矩,加上傳統觀念「男主外,女主內」認為家務事就是女性的責任,婦女只好一肩扛起重擔,農曆過年變成是難以承受的重。
要改變這種惡性循環的狀況,林博提出「三項調整」:調整用藥、調整分工、調整心態。
他建議原本就有自律神經失調或憂鬱的人,應在過年前提早找精神科醫師討論調整藥物,像是血清素的使用或是劑量調整等,希望讓藥物能夠作用在病發前,不要等狀況不好再看醫生,病發或惡化之後再治療相對會比較困難。
第二是過年的家務要夫妻共同討論分工,不是把壓力和責任都放在女性身上,男性坐享其成。
林博說,目前社會大部分是雙薪家庭,女性要兼顧職場與家庭,光靠女性做家事並不公平,而且也可能做不好,再加上如果太太一旦病倒或累倒,反而會讓整個家庭被拖垮,更是弄巧成拙,得不償失。
第三是過年有很多習俗禁忌要遵守或擔心觸犯,這些背後都代表著恐懼、害怕跟詛咒,也就可能會產生自我罪惡感和壓力。因此建議「一皮天下無難事」,過年期間應盡量試著簡化不必要的習俗。雖然長輩還是可能會有要求,但是不要凡事要求完美,或事必躬親,應調整心態。
林博強調,過年是全家人團聚的歡樂時刻,如果將大部份時間、心力都投入在辦年貨、大掃除、拜年等事情,卻因此減少與子女相處的時間,或是因此夫妻吵架,這樣反而是倒因為果,顧此失彼。
另外,現在農曆春節有不少人選擇出國度假,拋開習俗的約束,增加家人相聚時刻,也可以留下美好回憶,不失為新的過年方式。
林博提醒家長,過年的壓力也可能加在孩子身上,影響親子關係。因為過年對母親的壓力最大,這壓力也可能造成過動兒與母親之間非常大的衝突,導致小孩子過年承受的壓力也很大。
林醫師呼籲民眾應多關注與正視這個議題,他特地錄製一段影片分享,希望大家一起抗拒年獸的壓力
編輯推薦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