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文/劉彥瑩(台中市紓情診所心身科醫師)】
案例一:甲女士是位勤勞婦女,照顧家庭,平日還去當志工。
近年來她斷斷續續頭昏眼花、胸口緊、坐立難安,人明明就很累,躺到床上卻翻來翻去不能睡、食欲差、全身痠軟不適,後來連家事都做不來。醫院檢查卻說沒問題,推斷為「自律神經失調」。
案例二:乙先生最近因為股票大跌,在等待時機還是果斷脫手間煩心不已;由於家中除一般開支,按月也要繳貸款,父親又生重病,時常接到醫院病危通知。
有幾次乙先生坐車或電梯時,突然頭昏、呼吸不順、心悸、坐立不安、手腳發麻。急忙檢查,判定「自律神經失調」。
案例三:丙小姐從小個性敏感內向,在意他人眼光,有意見也不太會表達。
進入職場後,老闆脾氣不好常罵人,被同事欺負也不敢說。壓力不斷累積下,她逐漸出現胸悶、心悸、腸胃不適、煩躁、失眠等症狀。至醫院檢查後,評估也是「自律神經失調」。
自律神經失調分為生理性與心因性,甲女士即是生理性引起的案例,她雖有許多不適症狀,但只要能針對病因,藥物治療反應佳。若拖延治療,或想靠自己意志力痊癒,讓病情可能惡化,反而併發高血壓等慢性病。
乙先生及丙小姐為心因性自律神經失調案例,因情緒困擾引起身體不適,藥物只能「控制」情緒,要心理探索才能協助解決問題。
現代社會有許多有形無形的壓力及考驗,若都以自律神經失調解讀,如同把人類物化成機器性的電氣線路,過度簡化了人們豐富的內心世界。
甲女士針對病根,病情逐步改善,每天只需幾顆藥,正在討論停藥中。釐清乙先生問題後,建議他減少壓力,適度處理掉股票,實行簡單生活,再輔以藥物,現已不用回診。
傾聽丙小姐的困擾後,鼓勵她別太在意他人眼光,要學習正面理性的表達自己,幾周下來症狀也已改善;但她深藏內心的敏感不安,則建議她深度心理治療。與醫師一同探究病根,雖說短期是耗時辛苦的,但長期療效將會更好。
自律神經
也可稱成自主神經,可分為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系統。
一般情況下,自律神經系統會依照人體需求自行調控,如運動時心率加速、瞳孔擴大,休息時心率減緩、瞳孔縮小等。
自律神經失調並不能說就是生病了,它是一系列症狀的匯總性說法,或者說是身體的整體反應。如一位很少上台的人,會非常緊張,出現頭痛、胸悶、心悸、手抖、冒汗等自律神經失調現象。
自律神經失調病因很多,大致可歸類生理性及心因性兩大類。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