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摘自漫遊者文化《對面的瘋子》,作者皮耶爾.瑪里】
為能陳述明晰,現在我想提醒歇斯底里的幾個主要特徵,讓各位更容易掌握歇斯底里與強迫症的區別。
歇斯底里是一種誘惑行為,這種行為要求即時的認可,強迫症患者則會為了遙遠的將來等待認可,那時其他人不得不承認他們總是善盡職責,確實會不計代價去達成期望。
不斷把獲得他人認可的時刻延後,強迫自己不可屈從欲望,進而自所有實現欲望的可能中退避。
對強迫症患者而言,凡事都與他人有關。為了確定最終能獲得他人的認可,為了確保誘惑了他人,強迫症患者應該克己禁欲。
強迫症患者就像繆塞的鵜鶘:一切都是為了他人,只為他人效命。
允許自己滿足最小的欲望,就是一種風險,因為無論付出多少心血,終究無法獲得期盼中的認可:只要停止付出,之前的奉獻甚至過去生活的所有意義就會付諸流水,而對他人說「不」還會引發眾怒。只要有半點過失,就會抵銷犧牲一輩子所得的成果,因此強迫症患者的座右銘可說是放棄今天的歡愉,獲得明日的極樂。
為他人服務的人生,表示受人左右的人生。強迫症患者不斷遷就別人的要求,因此,參考如廁訓練時兒童服從母親要求的態度,有助於理解強迫症患者會出現的所謂「肛門期」作用。兒童如果想取悅母親,想確定母親愛他,就必須滿足母親,必須在母親要求的時刻、按照母親要求的方式坐上小馬桶,而不是依照自己想要的時刻和方式:他必須將別人的要求置於自己的欲望之前。這種「肛門期」作用並不如我們所見的那樣無傷。
放棄的必要性,是和強迫症患者一起生活時不好玩的那一面。他或她從不明說自己想要什麼,只是遷就我們的要求,因此強迫症患者會有奇特的嫉妒心理:如果嫉妒不斷重新啟動歇斯底里的索求現象,強迫症倒是對嫉妒有所期待—就讓別人儘管利用好了,他稍後會感謝我。別人有權擁有我的財物,甚至必須擁有我的財物,這樣我才能去欲求,就像谷崎潤一郎的《鑰匙》中的主角那樣。
不過一生都在延後讓自己稱心的機會,會讓我們不斷體驗無聊。一種我們稱為神經衰弱的活著的疲憊感,以及一種所謂慮病症的對疾病甚至死亡的恐懼,會剝奪我們辛辛苦苦獲得的成果。
強迫症患者藉由助人、工作來從這些潛伏的危險中脫身。如果說,歇斯底里和新自由主義誘發的過度消費之間有隱而未宣的共犯關係,那麼強迫症則是在享受資本主義特有的受薪階層常規。資本主義的社會不斷要求增加額外的價值:無論對企業或行政機關而言,生產力的成長指數都是一件美事。
因此,從與權力的關係而言,兩者也迥然不同。歇斯底里患者難以接受絲毫權勢,甚至會為了確認其真實性而對權勢提出質疑,強迫症患者卻對權勢既害怕又期待,並深以此苦。他堅信任何權勢都可動用最暴力的手段,甚至有權這樣對待他。恐懼正是造成強迫症患者不斷放棄的不變因素,以至於助長了權勢,並引發暴力。
放棄也會誘發一種獨特的性心理。歇斯底里的人在羞恥與厭惡之間擺盪,強迫症患者的性心理則割裂成兩個極端:若不是認為不可能與意中人性愛,就是選擇與身分低下的伴侶發生猥褻的性關係。強迫症患者習於買春、勾搭僕役,他在這種情愛關係中表現他的「肛門性心理」﹝érotisme anal﹞。
然而,強迫症是一種令人疲憊的過程。一而再、再而三的放棄,令人筋疲力盡。如果強迫症行為的出現是其中一種作用,那麼崩潰成抑鬱症、妄想症或思覺失調症也是源自於此。不過在歇斯底里的情況中,這些作用出現在索求無度、貪得無厭之後,而在強迫症的狀況裡,這些作用則是因為相信其他人總是過度苛求且他們的要求會永無止境。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