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床與睡眠連結 3種睡眠療法為失眠患者創造好眠
非恢復性睡眠 導致身心疲憊
「醫師,我失眠了!」杜明哲發現,不少患者一走進診間,劈頭第一句就說自己失眠,但怎麼樣才算是失眠,其實有醫學上的定義,清晨太早醒也可能是失眠。
他說,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在2000年的建議,失眠的定義是難以入睡、無法維持睡眠,或在隔日清晨醒來時沒有飽足感及重新獲得精力的感受,意即「非恢復性睡眠」,進而影響白天工作的表現。美國睡眠醫學會則給予失眠更廣泛的界線,指一般人在良好的睡眠環境及情境裡,仍有難以入睡、無法維持睡眠、睡眠品質不佳等情形,且造成白天日常生活的影響,更加上「清晨太早醒」為診斷的依據。
杜明哲醫師常告訴患者,正常的睡眠是能協助身體恢復活力、對白天學習到的記憶進行整合、並在睡眠周期的慢波期分泌生長激素。相反地,在慢性失眠的患者,就可能會出現注意力無法集中、情緒低落或煩躁、身體疲憊等症狀。
非單一原因 找出共病因素
不過,在接受睡眠治療前,須做一系列醫學整合評估,因為可能不只有單一原因,在診斷為睡眠障礙之前,仍需視是否有其他共病存在,如情感性疾患或物質濫用的問題。若有共病的出現,更需要積極地治療處理,而非只是一味的使用安眠藥、鎮靜劑來處理。
「治療失眠首要之務是找原因!」杜明哲舉例指出,曾有一名剛出社會的年輕女性長期睡眠品質不佳,主訴自從搬家後便夜夜做夢且常半夜驚醒,導致工作效率低落,甚至懷疑是新家風水不好,求診後才發現是換新工作壓力太大所致。治療失眠最重要的目標,是尋找失眠的原因。
杜明哲解釋,失眠原因有可能是長期因子,如性格;中期因子如物質濫用、生活壓力;短期因子如環境變化。普遍來說,很多病患會忽略環境因素造成的影響,而一再地增加藥物劑量來處理。
減少聲光刺激 睡前別用3C
「物理隔絕,減少聲光刺激!」杜明哲說,要輕鬆迎接好眠,先讓自己放下手機、關掉電視電腦,試試睡前喝一杯沒有酒精和咖啡因的茶或溫熱牛奶,放點輕音樂、躺在床上練習肌肉放鬆,也是好方法。
杜明哲建議,入睡前可適時地減少光線的暴露,特別是現代人很習慣使用3C產品,這樣的光線經由瞳孔刺激到松果體後,將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另外,可以利用物理方式來隔絕外在聲音的干擾,如在臥室加裝氣密窗或睡前配戴耳塞。
調整飲食和生活作息,白天規律有氧運動有助睡眠,但睡前激烈運動反而會過度清醒,應盡量避免。
3種睡眠療法
杜明哲醫師表示,睡眠療法可讓床與睡眠連結,除了硬體環境的改變,臨床上有3種常見的睡眠療法,會應用在求診的個案身上,分別是「刺激控制治療」、「睡眠限制療法」、「放鬆療法」。
● 刺激控制治療法
有些個案可能見到臥室就會開始擔心是否會有失眠的情況,而產生不適切的焦慮連結,應用「刺激控制治療」,便是要求個案只有在睡覺時才能躺在床上,如果20分鐘仍無法入睡,就離開臥室,直到有睡意再回來。
● 睡眠限制療法
做法是先對睡眠做一段時間的紀錄,並且避免因為自覺失眠而在床上待過長的時間,反而造成睡眠品質的下降。
● 放鬆療法
利用漸進式肌肉放鬆或冥想法來降低心理覺醒,而達到放鬆的效果。
杜明哲強調,充足的睡眠是一日之本,讓自己腦袋停下來再入睡,讓自己在安靜鬆弛的氛圍,便會發現好眠很簡單,不要讓本應放鬆身心的睡眠反成壓力源,成為惡性循環。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收假上班就嘆氣? 這其實不是收假症候群
長期失眠百病生 醫師教你8招健康睡
開學調作息 伸展運動鬆身心
如果睡覺時出現這3個症狀 醫師提醒你該掛號了
連假結束該如何收心 醫師教你簡單四撇步
滑臉書讓你面對開工更厭世?聽聽專家的分析
謝和弦罹病突停工「雙相情緒障礙症」和憂鬱、躁鬱差在哪?
歡喜團圓過年?精神科醫師指4徵兆顯示你一點都不開心
協助小孩戒斷網路成癮 專家:家長自己須做到
憂鬱女病患近日暴增 精神科醫師:因為要過年了
安眠藥你白吃了嗎?醫師:先分清楚是哪一種失眠
睡再多總是睡不飽?厭世的妳已經陷入「情緒耗竭」中
年節焦慮症?3招幫你甩壓力
8成憂鬱患者 春節互動出問題
想到春節返鄉就憂鬱 醫師教調適妙招
11年不准初二回娘家 憂鬱求醫
醫分析「肉圓父」病態人格控制欲強 觀察施暴前5徵兆自保
如何觀察身邊的人有躁鬱症?
高市1314要「跳愛河」 精神科醫師林耕新:能否別講這3個字
身旁無人卻有說話聲?不是中邪 恐是失智
「躁鬱、憂鬱、焦慮、憂慮」怎分?醫生解釋給你聽
天生焦慮爆發 台南老司機駕車突恐懼就醫
服用BZD藥物會減少深睡 失智風險增加
開安眠藥方箋遍及各科別 家醫、內科年逾300萬張
老是睡不好…這些NG習慣你中幾個?
台灣鎮靜安眠藥處方量亞洲之冠 學者推測是這三大原因
各科都能開安眠藥 醫師:民眾一睡不好就想吃藥
驚人! 安眠藥年用量8.8億顆 每5人有1人吞藥
考生暴怒、摔筆 醫師出4招紓壓
排解壓力調查 逾4成受訪者選擇睡覺
猜你喜歡
男性穿三角內褲還是四角褲好?哈佛大學研究公佈答案
睡前喝水補充水份未必好!醫師:這族群注意尿液顏色
三高不控制 當心腎臟病變致洗腎
女大生臉冒水泡又抽痛 原來是罹患帶狀疱症
失眠先評估 別急著吃安眠藥
跑夜店睡不著 醫師:別急著吃安眠藥
肉毒桿菌素除皺瘦臉 注意3點不臉僵
導演陳俊志逝/天冷高血壓易引心臟病 醫提醒早晚量血壓
氣溫忽冷忽熱氣喘族怕怕 做對這三招安心過好冬
溫差超過攝氏7度以上 小心氣喘過敏發作
戴護腰可保護腰?!鍛鍊核心肌群最有效
空汙不是忍忍就過去 醫師:PM2.5恐增心血管疾病
關節炎吃止痛藥可行嗎?短期沒問題,長期只會變更糟
感冒藥吃多 失智風險增4~7倍
服用感冒藥後令人昏沈 失智風險恐增加四至七倍
逾40歲妊娠糖尿病風險35% 日後得第二型糖尿病風險7倍
中風後復健有黃金時間 車行老闆花3年半找回彩色人生
運動沒暖身 膝蓋恐受損
高血脂症控制差 3大迷思惹禍
舒緩五十肩 「神器」藏在公園裡你會用嗎?
以父之名,更重視長輩的肺炎預防
急診10大NG行徑 「中風自行放血」還不是最誇張的!
泡溫泉幫助下肢血液循環?醫師:血液回流更差
有菸癮,更要注意預防肺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