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療/ 精神.身心

死亡的益處/母親的死 使我成長


圖/ingimage

【文、圖/摘自《死亡的益處:失去父母,是我們二度成長的機會》/珍.賽佛博士著/大塊文化】

母親過世以後,我並不感到孤單。當我領悟到這一點,心裡既震驚又安慰。

她還在世時, 每當我身體不適或感到無助時,就會有某種絕望的恐懼撲襲而來,讓我急速墜入恐慌的深淵。母親過世後,這種容易陷入焦慮低潮的傾向漸漸消退。

要是她知道原因出在她身上,肯定會很傷心。但我很清楚知道,我不再被這種負面情緒所掌控,跟她的離世息息相關。

只有在死亡將我倆永遠分開之後,我才能用客觀與慈悲的眼光來重新看待母親:身為女兒、妻子、母親與女人的她,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我從母親過往生命的片段,尋找母女關係的線索,準備探索自己最幽暗的內心深處。我在母親留下的物品中發現一副超大紅框、鏡片鬆脫的太陽眼鏡,我一把抓走。回到家的頭一件事,就是換上我自己的暗灰鏡片。我知道,這是以不同方式觀看的開端。

與其說我想念她,不如說我想念她存在世間的狀態。對她的欣賞與佩服,並不足以抵銷身為她女兒的難處。

承認這一點,是我探索母親個性的起點。我試著釐清她在我心裡激起的混亂又矛盾的情緒。要確切了解自己的母親,竟是如此艱難。你以為你們應該最了解彼此,以為兩人曾經共用同一軀體,理應擁有某種私密的相知相惜。事實上你們過於親近,充滿過多的需求與投射,反倒無法像陌生人一樣客觀理解她的本質。

下一步就是清點母親的人格,就像我盤點她的遺物一樣,決定要保留什麼、捨棄什麼,以及如何將挑選出來的跟我自己的心理家屋加以整合。

我把自己從母親那裡獲得的心理傳承分為四個類別:

1 我得到而珍視的;

2 我沒得到因而遺憾錯過的;

3 我得到而想捨棄的;

4 我所需要但她無力給予的。

頭兩種相當直接,第三種要下一番功夫才能勇敢面對,但並不難理解。第四種則是未知的領域,母親在世時我完全難以想像。

母親的死亡深具意義,讓我倆找到彼此。我才剛開始耕耘與採收死亡的益處。我打算繼續追求,並鼓勵別人也這麼做。

焦慮 恐懼 負面情緒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