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我是不是得了癌症阿?」這位28歲女性緊張地問。「我喉嚨卡卡的,好像有痰,但又咳不出來,吃飯沒什麼問題,但吞嚥時感覺怪怪的。你看,我現在吞口水也覺得怪怪的,而且耳朵還有點悶悶的感覺。」
「我看妳之前的雲端病歷,好像常常跑耳鼻喉科。」我說。
「對阿,因為覺得喉嚨有東西,我做過耳鏡、咽喉檢查、胃鏡,連大腸鏡都做了,報告都說沒問題,但我就是覺得不舒服,我家人有喉癌病史,我會不會也得癌症?」她焦慮得連椅子都坐不住。
仔細問診後發現,個案情緒焦慮,雖然自己感覺情緒平穩,但陪伴者補充個案睡眠容易醒,且平時白天工作警覺性過高。
「那怎麼會想要來身心科就診呢?」
「我也不知道我是怎麼了,反正跑很多家耳鼻喉科,醫師給我的答案都是檢查正常,有個醫師說可能是我自律神經失調,所以轉介我來身心科。」
的確,臨床上身心科處理不少個案,是由各內外科先安排儀器檢查後,發現沒有生理上的病灶,最後輾轉轉介而來的。
個案常常受困於身體生理上的各種不適,例如:找不出原因的疼痛、消化不良、掉髮、睡眠問題、神經學症狀…等等。個案都先經過各種儀器和抽血檢查,並且尋求第二意見後,才到身心科就診。
就以「喉球症」的個案為例,典型症狀是覺得喉嚨好像有一塊東西卡在那裡,甚至感覺是不是有痰,雖然會覺得吞嚥異常,但不會影響進食,所以體重也不會減輕(這是很重要的關鍵)。如果再加上身體檢查沒問題,「喉球症」就是第一要考慮的病症。
而個案常常會問:為什麼我會有「喉球症」?根據過去文獻研究資料顯示,喉嚨部位的「環咽肌(cricopharyngeus)」不夠放鬆或失去協調性,是這個病症的主要原因。但胃酸逆流也會有此症狀,所以在辨別「喉球症」時,也要詢問個案是否伴隨胃食道逆流。
治療經驗上,建議並協助個案尋找可能的壓力來源,但有時壓力已經被「內化」,所以詢問時,個案會覺得「好像沒什麼壓力」,此時就要考慮慢性壓力造成的疲勞症狀。
專業上建議個案調整生活、減輕壓力並運動,但畢竟「遠水救不了近火」,慢性的疲勞和壓力,是很難在一次看診時處理完善,所以對於嚴重的個案會建議暫時性的服藥治療。最終還是希望定期回診追蹤,穩定已失調的自律神經、改善生活才是目標。
編輯推薦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