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熟齡婦女天天咳、支氣管塞滿痰,原來是「1疾病」所致!清痰及呼吸復健才改善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療/ 精神.身心

透過引導提問 讓他「認同」可以丟

患有囤積症者幾乎沒有病識感,但往往因為囤積物品過多,造成家人困擾,因為受不了造成憂鬱症才來就醫,「家人就醫的比率,遠高於囤積當事者。」
患有囤積症者幾乎沒有病識感,但往往因為囤積物品過多,造成家人困擾,因為受不了造成憂鬱症才來就醫,「家人就醫的比率,遠高於囤積當事者。」
圖/123RF

年近八旬的陳奶奶居住在台北市大安區舊公寓已40多年,近幾年隨著房價水漲船高,儘管是老公寓,每坪單價也上看一百多萬。然而,獨居的陳奶奶的生活空間,卻因為堆滿了40多年的雜物而顯得相當擁擠,陳奶奶尤其捨不得丟孩子的舊衣服,房間裡堆了如山高的紙箱,都是囤放了幾十年的衣物。

陳奶奶的兒子今年將近50歲了,但她還留著兒子嬰兒時期穿過的包屁衣。十多年前,當孫子出生,陳奶奶還把這些老舊的包屁衣拿給孫子穿,孫子長大之後她又仔細收起來,希望哪一天可以抱曾孫,再給曾孫穿「爺爺」曾穿過的包屁衣。任憑兒子、媳婦與移工如何勸說「能不能把舊的衣服丟掉?」陳奶奶都不為所動,寧可把昂貴的房子堆滿老舊衣物,讓自己的生活空間愈來愈窄。

曾物資匱乏 總有一天用得到

「很多老人家都有囤積物品的習慣,或許與他們年幼時的生活習慣有關。」有多年經驗的收納業者林庭煒表示,這幾年觀察下來,確實有囤積問題的年長者不在少數,囤積物品五花八門,有人喜歡蒐集民代、縣市長競選的帽子、背心甚至旗幟;有人搜集了滿坑滿谷的紅白塑膠袋;有人冰箱一打開,全部都是各式各樣免費醬料包,有些都已經過期、不能吃了,但仍然捨不得丟。「他們認為這些東西有一天或許還用得著,所以通通都搜集起來,捨不得丟。」

林庭煒解釋,這些上了年紀的長者,年輕時生活在物資匱乏的年代,不像現在要什麼有什麼,或許是因為這樣的成長背景,造成囤積的習慣。

任意丟棄 可能激化囤積念頭

怎麼處理這些囤積物?「坦白說,這些都無法處理,除非囤積者自己說出他想丟。」林庭煒坦言,不論是家人或打掃業者,把這些「看似沒用」的東西丟棄,往往會造成嚴重衝突。

有些東西看似「堪用」,實際上可能放在家裡幾年都沒用過。林庭煒表示,曾遇過有囤積習慣的業主無法決定東西要不要丟,他就會回問業主,當初請收納達人來家裡協助清理環境的初衷,例如「妳不是想為孩子弄一塊讀書的空間嗎?」透過類似提問,讓業主自己說出「丟掉、不要了」。

林庭煒強調,不論是家人或清掃收納業者,都沒有權力幫物品所有者「決定」是否要丟,有時任意丟棄除了會造成衝突,可能還激化當事者囤積念頭,收集愈來愈多的東西。必須他「認同」這些東西能丟,才能丟棄。

說服就醫 找出囤物壓力源

如何協助囤積症患者?諮商心理師林萃芬表示,最好的方式就是找出他們囤積的壓力來源。一般而言,患有囤積症者幾乎沒有病識感,但往往因為囤積物品過多,造成家人困擾,因為受不了造成憂鬱症才來就醫,「家人就醫的比率,遠高於囤積當事者。」

林萃芬指出,若家人自行丟棄患者的物品,會使得患者找不到東西而更瘋狂去囤物,有可能加重囤積病情;有些失智症患者在失智初期也會有囤積物品的狀況,因此協助囤積症患者最好的方式,是帶他就醫,求助專業協助或諮詢。有些老人家抗拒去身心科或精神科就診,可以利用其他的病症帶他先去就醫,例如先去家醫科再轉診,最主要是要找出其囤物壓力來源,再予以協助。

創傷壓力 需要從源頭解決

「用就醫取代責備及爭吵!」林萃芬分析,有些囤積症的患者內心是有創傷的,例如過去的生活經驗中,曾在一夜之間失去所有財物,造成日後每樣東西都不能放掉,「對於物資的恐懼感,變成每樣東西都要囤。」許多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沒有治療,很容易在未來爆發,囤積症可能是創傷壓力症後群的表現之一。

然而,許多家人也沒有意識到「囤積」這個行為其實是病態的,因此家人要細心觀察,在有囤積症狀初期時就必須協助就醫,而不是等家裡塞滿時再去協助他。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囤積症 失智症 強迫症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